左宜右有指的是生肖猪、指的是生肖牛、指的是生肖虎。
左宜右有在十二生肖中代表生肖牛、兔、狗、猪、鼠、鸡、虎。
"左宜右有"的深度解析,严格遵循文献考据与民俗学规范:
一、本源释义与典籍溯源
该成语典出《诗经·小雅·裳裳者华》:"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汉代郑玄笺注明确其"无所不备"的核心义。至清代《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七回形成现代用法:"这位观察公,真是左宜右有,文武全才。"其完整语义包含:①形容人才德兼备;②指事物样样俱足。与"左右逢源"构成近义关系,但更强调主体资质而非机遇。
二、生肖对应考释
民俗学对应龙生肖,理据有三:首先《说文解字》释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的特性完美契合全能意象;其次《周易》乾卦六爻皆以龙喻示不同境遇下的适应能力;再者民间"龙行八方"的传说暗合方位自如的象征。相关词汇如"龙德在田""飞龙在天"均延续这种全能崇拜。
三、语义场域延伸
- 近义体系:文武双全(才能全面)、八面玲珑(处世圆融)
- 反义表述:捉襟见肘(能力不足)、顾此失彼(难以兼顾)
- 文化嬗变:从周代祭祀乐章的方位礼仪(《周礼·春官》)到人格化的全能赞誉
这个成语的演变轨迹揭示出华夏文明对"中庸"境界的追求,当我们将神话生物的超自然能力降维为人文评价标准时,实际上构建了一套独特的价值坐标系——那些能像龙一样顺应各种境遇的个体,既符合儒家"君子不器"的理想,又满足世俗对完美人格的想象。这种从神性崇拜到人性标杆的转化,恰是汉语成语最具魅力的生成机制之一。
生肖猪
猪有“乌金”之名,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猪是财富标志,临夏大何庄的墓葬有三十六块猪骨陪葬。豕是士庶以下平民的祭品,以豕为之,陈豕于室,合家而祀,即“家”字。
畜牧户供奉豕神、栏神。豕神本职厕神,南方农村厕所和猪圈多合二为一,故厕神多兼职圈神。厕神即紫姑神,或死于厕的西汉戚夫人。猪栏神是姜太公,封神时姜太公把为自己预留的东岳神让给黄飞虎,自己当猪栏神。浙西一带常在猪栏张贴黄纸,“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
猪的肥头大耳是福气象征。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说文》云“聃,耳曼也”,段玉裁注“耳曼者,耳如引之而大也”。乐府《长歌》:“仙人骑自窟,发短耳何长。”《三国演义》中刘备“两耳垂肩,双手过膝”。
俗信猪能预兆雨水。《诗·小雅》载“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投荒杂录》中说雷公“豕首鳞身“。《西游记》的猪八戒“原是天蓬水神”,“敕封元帅管天河,总督水兵称宪节”,天蓬本是道教紫微北极大帝的四将之一,充分体现猪崇拜和云雨之神的关系。
生肖牛
因为牛耕,中国人对牛感情渐深,把诸如憨厚勤劳,不求回报等优秀品质附在牛身上,鲁迅以“俯首甘为孺子牛”言志。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诸侯之祭,牛,曰太牢。”《清史稿·礼志一》:“太牢,牛一,羊一,豕一”,牛都是最尊贵的祭祀品,是天子祭祀社稷和天地之用。春秋战国的诸侯会盟,国君执牛耳割血,涂在嘴里。
哈尼族的创世神话《奥色密色》,记载牛的各部分化作自然万物的故事。汉族地区崇拜牛王,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渭水注》称牛王本为南山大樟,被人盗伐,“树渐,化为牛入水,故秦为立祠”。后逐渐人格化,演变为牛首人身,又讹为冉伯牛。成都就有始建康熙七年的牛王庙。
佛教信仰阎王,《五苦章句经》中记载:“狱卒名阿傍,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力壮排山,持钢铁叉。”后为道教吸收,成为牛头马面。
水牛角、黄牛角、牦牛角等是最常见门上装饰之一。藏族人在杀牛后还挂牛角于门上,牛角的多少象征捕猎水平,甚至打扮穿衣都以牛角作为饰物。
生肖虎
虎是百兽之王,寅虎相配,甲骨文“寅”字如箭矢状,《说文》中“寅”意为“阳气上升,虽上有冻土,必破土而出”,与虎的凶猛刚阳之气契合。如果说商代铜器虎食人卣反映古人对虎的畏惧,那在战争的虎烙印,则代表对征服的渴望,行军打白虎幡旗,晓勇者为“虎将”,调兵用虎符,兵器有虎纹……
长沙南陀大塘遗址中出土的7000年前的土陶器,出现人面虎头的“长獠牙人面纹”;6500年前的濮阳西水坡原始墓葬也有蚌壳堆塑的虎形象,与龙相对,虎居左为尊。中国文化向来龙虎并称,《周易.乾卦》以龙虎比喻乾坤、天地,龙飞在天、虎行于地。龙虎星象视为守护星神,《史记》载刘邦”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虎在中国民间传说以白虎神和西王母最出名。二十八星宿中,东西南北四方星群组成四象,后又与五行配五色学说结合,形成“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道教将四象纳为守护神,白虎成为“白虎神”。《山海经》中西王母的形象:居于玉山,“人面虎身……豹尾虎齿而善啸,篷发戴胜”,职务是刑神,掌管疾病和生死。其他虎神还有水神天吴、刑神蓐收,财神赵公明的坐骑也是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