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中考
7月15日11:45,接到了中考成绩可查的消息。12:00,教育局官网公布2022年西安城六区普通高中录取最低控制线523分。比去年高了27分(满分仍为700)。中考第一天看到作文题目的时候判断今年中考题简单,果然,考后很多老师都说今年题目简单,这下分数线直接上升了27分。
要知道2022年同2021年相比,初三考试人数增加了10099人,普高计划增加了三千多人。呼应双减大政策,题目出得简单,但是招生计划是有数的——只要存在差异,就必然存在竞争。因此双减的总体政策是好的,但竞争也是必要和必然的。
可以预见的是,即使已经转为了公办学校,即使已经剥离了民办学校,即使即刻实行校长、教师轮岗,不跨区招生等措施。至少在3-5年内,传统的强校学生成绩还会是顶尖存在,众多家长/孩子还会是对这些成绩好的学校趋之若鹜。网传的各大好学校的普高录取分数线已经有多个版本,去年西工大附中录取分数线674分,铁一中673分,以今年的题目简单程度,即使有双减的背景,西工大附中应该也不会低于675分。7个科目满分700分,平均每个科目失分不超过4分,这该多么卷?!是的,还有很多二类学校,虽然普高线523分,但630分之下是不会有什么像样的学校可读。其实最卷的还有北京,北京市中考满分660分,人大附中(就是那个大牛)中招录取分数线是655分(包含加分)。
根据官方数据,2021年全市小学招生15.83万人,其中民办小学的计划招生人数3.05万人,约20%。全市初中招生11.27万人,其中民办初中计划招生人数2.97万,近四分之一。公办学校的数量还是多些,占到了四分之三到五分之四的大多数,但面对近四分之一的掐尖生,占大多数的公办学校老师可能也无法淡定了。所以出于教育均衡,社会群体普遍都支持公民比例的改革。反过来,公办学校是体制内的,体制内学校也有弊端。有的公办学校数百名初三考生,居然连一个普通高中都没有考上的。恐怕用教师们对民办学校的不淡定不平衡是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的。学校的公民之争与对应的改革之策不能根本改变学生间的竞争。
双减政策的施行和教育的改革,对西安来说标志之一就是名校的民转公。具有示范效应的强校公民同体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实自去年开始,一部分“公参民”学校已着手开始转制。然而博弈是艰难的,尤其是对于财政并不宽裕的西安。当然,同时也得考虑一定的过渡和衔接,要不然到时高考成绩太难看,也不大好。
最终:西安“五大名校”中的西工大附中分校、铁一中分校和陕西师大附中分校,这三所学校将继续保持民办性质,但不再冠有“公有”性质的名字,分别改名为西安翱翔中学、西安辅轮中学、西安崇是中学。高新一中则剥离了民办的唐南中学,其他符合“六独立”(即独立法人资格、校园校舍及设备、专任教师队伍、财会核算、招生、毕业证发放)的学校则继续保留了民办身份。
义务教育法
2022年6月13日,教育局发布重磅消息——38所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转公办,“公参民”的办学模式在西安义务教育阶段落下帷幕。7月8日,市教育局下达的2022年民办初中招生计划中,全市仅余28所民办初中学校。民办教育退出后教育就会公平吗?只怕未必。
人所诟病的是:这些“公参民”学校享受着公共资源的补助,却无需承担普惠教育的义务。因为更具灵活性,所以不断“掐尖”以遴选优质生源,高薪四处挖“名师”,少数几个学校虹吸了西安市乃至陕西省的优质教育资源,使得西安教育学生成绩和资源分配上出现“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
面对双减的要求,收拾校外培训机构就简单很多了,没什么博弈难度和操作,目前大多数校外教培机构都已经歇菜,少部分转至地下,补课乱象已被遏制。但补课这事从根本上禁不住,体量更小的韩国都禁了若干年了,最终还是个寂寞。只要有竞争性选拔,只要阶层升级的途径还是那么窄,也必然会继续存在。
人们需要的究竟是教育改革还是自己孩子上好学校更方便些?又有谁,能够甘愿让自己的孩子做出牺牲——即使成绩好也去家门口的公办学校去上学?改革并不复杂,复杂的是人心,是触及到自身利益时敢于向自己开刀的勇气。
看来教育改革不是目的,也没有终点,有的是和社会总体改革的同行相伴,相辅相成。最终成就绝大多数的孩子,为家庭幸福培养人才,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