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日期:2020-06-06     浏览:258    
导语

前不久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


“对办学方向、教育投入、学校建设、教师队伍、教育生态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地方,要依法依规追究当地政府和主要领导责任;对违背党的教育方针、背离素质教育导向、不按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等行为,要依法依规追究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和有关人员责任。”


这份意见还要求,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工作。


观察我国的基础教育,当前对教育生态破坏最严重的是各地的超级中学,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必须依法切实治理超级中学。





那么什么是所谓的超级中学呢?


超级中学(Super high school)是人数以万计,垄断尖子生,比拼升学率,瓜分著名高校自主招生名额的一种现象,由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引起。


这些垄断一个城市甚至一个省份最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以追求升学率为直接目标,加剧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现象,造成事实上的教育不公,导致一流大学生源被“超级中学”垄断,重点高校中农村学生比例不断下降。



超级中学对地方教育生态的破坏,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1


其一,在全省范围内招生,掐尖抢生源,此即所谓“超级中学过处,县中寸草不生”。


有人认为,超级中学对提高薄弱地区学生的重点大学(一本)录取率是有贡献的。但理由居然是全省的一本率提高(因为超级中学根本没有公布学生的户籍,因此,也就不清楚超级中学为薄弱地区的学生升学做出了什么贡献)。


可是,一本率提高是超级中学提高当地考生的水平带来的吗?要知道,各省的一本率是由招生计划决定的,与考生的成绩没有什么关系,不是靠本省学生和外省学生竞争而来的(高校会根据各地的生源情况调整计划,但更看重的是学生在大学里的发展表现)。近年来各地的一本率提高,是把原来安排在第二批次录取的院校调整到第一批次招生的结果。各地会关注重点大学录取率,而重点大学在各地的录取名额也基本上是一定的。


超级中学的掐尖招生,只会带来本省范围的升学恶性竞争,这并不会给本省学生增加录取机会,还会让更多农村学生,因县中的凋敝而难以接受优质的高中教育。近年来,县中没落、凋敝的现象,已经引起教育界和社会舆论关注,有一些人把责任推给超级高中、名校的掐尖抢生源。


2


其二,超级中学大多超大规模招生,严格说来,这是违规招生。


我国教育部、建设部额定的高中办学规模是,三个年级,每个年级12个班,每班50人,总计1800人(2002年教育部、住建部等发布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这是从高中育人角度确定的办学规模。考虑到各地教育资源的分布情况,教育部后来将这一标准调整为每个年级最多1000人,三个年级最多3000人(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的意见》)。但就是按照一个年级2000人的标准,我国也有部分超级中学超过这一标准,甚至一个年级的人数就超过了3000人。


我国的新高考改革,要求各校推行选课走班教学。在上海和浙江,高中一个年级最多七八百人(很多学校一个年级只有三四百人),推行选课走班都很困难,一所学校一个年级动辄两三千人,选课走班怎么推行?高中怎么对这么多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


超级中学的跨地区掐尖,且是大规模掐尖,比如一个县,中考前200名全部被“掐走”,这严重破坏了地方教育生态。有人把原因归为这些县中不努力,但面对拥有政策优势、资金优势的超级中学,县中怎么竞争?


3


其三,到目前为止,还有超级中学采取公办民办不分的方式办学。这些超级中学以民办学校身份跨地区大规模招生,再进行统一培养,其校长由与其合作办学的公办学校的校长兼任。


但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学校必须独立办学(独立法人、独立招生、独立校园、独立财务、独立证书)。如果严格执行《民办教育促进法》,公办民办不分地办学就是违法的。


要让我国基础教育有好的生态,就必须看清超级中学的实质。超级中学不但恶化升学竞争,还带头违规招生、违规办学,是教育生态的“杀手”,因此,要把治理超级高中作为当前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重点工作。


对于某一所具体学校,拥有更多优质资源是一件好事。然而,目光放到整个教育领域,这种“超级中学”的出现,却是有害无益。


教育资源有限,向“超级中学”倾斜了,必然会从普通中学“找补”。现实中,少数中学的学生在教育、升学等方面,也确实更有优势。“马太效应”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使孩子受教育权利不平等、受教育机会不同一,无疑加剧了教育不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跑线”。当“拼爹现象”、“萝卜”招聘等网络新词折射社会同场竞技中不同“二代”的不同境遇时,教育的公平依然是调节这种起点不公的底线。如果任由“马太效应”在教育领域蔓延,打破的将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均衡。


面对这样的情况,需要加大教育投入、增加教育经费,加大调整国家教育资源内部分配、城乡分配、区域分配格局的力度。而社会管理者,也要以更长远的眼光关注教育,而不是仅仅盯住一时一地的升学率,说到底,树人,是比树木更需要“久久为功”的政绩。 




教育决定一个社会的未来。教育公平的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比一人一校一时的发展更重要的方向。 


考高分网
举报 0 收藏 0
猜你喜欢
更多精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