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经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宁晋中学,是我的母校,三年的初中学习,为我以后的成长、进步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2017年12月,谷惠莲夫妇回母校北大,在北京大学未名湖
1956年9月,我从宁晋县城东的东曹庄完小考入宁晋中学。距今已经65年了。那时我的在校班级是23班。班主任先是曹敏(女)老师,后是魏连印老师,校长是马振饰。
记得那时候,宁晋中学在县城南关,正门坐北朝南,前面有一个砖木结构的牌坊。一进入校园,首先看到的是两排整齐的教室,都是平房。教室中间还有个阅览室,有很多报纸、杂志,其中依然记得的杂志有《中国青年》《大众电影》和《半月谈》等。
穿过两排教室,就是学校的礼堂,高高的台阶,很是宽敞、气派。那是全校师生举行重要集会的场所,每年元旦的文艺演出也在礼堂举行,冬季天气寒冷的时候,礼堂又成了学生们的餐厅。礼堂东侧是校长办公室、医务室;西侧是老师们的办公室,一大排平房被分隔成一个个单间,每间坐两个老师。

谷惠莲的大学毕业照片。摄于1968年10月
礼堂后面是大操场。操场上有跑道、篮球架,周边还有沙坑、秋千、吊环、爬绳、爬杆、单杠、双杠等体育锻炼设施。那时候的体育课试行“少年劳卫制”,男女生标准各不相同,只有达标的才算体育课合格,并颁发《少年劳卫制》合格证书。操场也是全校师生集会的场地,每逢周一,校长都会在操场上对全校师生讲话,介绍国内外的时政要闻,表扬校内外的好人好事。而每天清晨,全体师生按班级在操场整队出操,或听口令响亮,或听音乐激昂,再加之整齐划一的做操队伍,那场面真是一个朝气蓬勃、青春飞扬!
穿过操场,就是学校的北门,直通到宁晋县城的大街上。学校组织学生看电影时,我们就是排着队从北门走出去,走过大街、走过小巷……
操场的西侧是学生伙房,管一日三餐。时间到了,学生们会按班级、分小组在伙房窗口有序取餐。

大学毕业时的全班同学合影
绕过伙房再往里走,就是学生宿舍了。男同学的宿舍我已经记不清了。女同学的宿舍是三、四个连在一起的“四合院”。有北屋、南屋,我们班女生先住在南屋,后来又搬到北屋。床是用木板连接起来的大通铺,一个班的女生住一个屋子,我们班有 17 个女生,就住在一个大屋子里。
记得那时候,学校里的学习紧张有序,生活简单朴素,同学亲密无间。尤其是那些博学可亲的老师们,每每想起,恍若眼前,一个个都是我们敬佩、崇拜的偶像。

宁中23班同学合影,穿白色连衣裙、梳长辫子的是曹敏老师
曹敏(女)老师,中等身材、不胖不瘦,梳着两条大辫子,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的格外有神,她教我们植物学。夏天,她穿一件白色连衣裙,当她手拿植物标本走进教室时,全班同学都用欣喜的目光看着她,好像仙女下凡一样。
教平面几何的孟荣海老师,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深沉而稳重,说话字正腔圆。他的绝活是板书。他讲课从不看教案,一边娓娓道来,一边在黑板上写写画画。从黑板的左上角写起,在黑板上分成两排或三排,清晰、有节奏地边讲、边写,定理、公式或例题讲完了,黑板也写满了,课堂上从来不擦黑板。下课后再看孟老师的板书,那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多少次,我们都舍不得擦掉。

宁中23班全体女生合影
教代数的张凤簪老师(女),也是中等个子,衣着总是那么朴素得体,很有亲和力。她讲的有理数、无理数、乃至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在那时的我们听来,不但一点也不枯燥,反而津津有味、让人着迷。
丁静波老师的语文更是令人难忘。他是这个热爱古典文学的中年人,让年少的我们第一次在“敕勒川、阴山下”见识到了天地辽阔;在“家祭勿忘告乃翁”的叮嘱中感受到家国情怀;在《白杨礼赞》的昂扬中体味到对生命、对希望的渴望。
教物理的耿铁阁老师,不高不矮的个头,黝黑的面庞,常着一身运动装,让人感到结实、干练,又充满活力。他讲杠杆原理、讲力臂和重臂的关系,常常让我们既对当堂课听得入神,又对下一节课充满期待和兴趣。
教历史的李桂华老师是孟老师的爱人,她个子不高,留着齐耳短发,说话声音不大,讲课也是轻声细语,但非常有吸引力。那一桩桩历史事件,那一个个历史人物,从她口中讲出,生动、精彩,好像看了一场电影,都有声有色地、鲜活地出现在我们脑海中。最令人佩服的是,她对于课堂的超乎寻常的把控能力。每当她讲完一堂课最后一个字的时候,也恰恰是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
教动物学的尚瑾老师,是耿老师的爱人,她眉清目秀,非常漂亮,也梳两条辫子,但总是把辫子盘在脑后,更显端庄、大方。每当她带着动物学标本走进教师,往讲台上一站,同学们都感觉眼前一亮,整个教室立即鸦雀无声。她总是用最通俗的语言,讲解动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把我们带进知识的海洋。

1958年23班部分同学合影
教美术的魏连印老师后来当了我们的班主任,他和同学们的关系非常和谐,待人非常亲切,使我们23班成为全校的优秀班集体。教音乐的孙老师是一位年纪稍大些的女老师,她弹着风琴教我们唱歌,也讲一些简单的乐理。教体育的张仲良老师,对每一个同学都非常负责,他亲自扶着我们跳鞍马、做前滚翻等垫上运动;指导我们跳高、跳远;纠正我们投掷铅球、铁饼时的姿势。
宁晋中学的每一位老师都非常优秀,他们每个人的授课,于那时的我们而言,都是宁中的“知识盛宴”中不可或缺的“佳肴”。
还记得,耿老师和孟老师还是那时学校里的“篮球明星”。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经常看到两位老师活跃在篮球场上的身影。只要有这两位老师上场,周围总是站满了“加油”叫“好”的师生。每当投篮进球,孟老师或耿老师总会喊一声“秀啦!”那往返奔跑的身影,那矫健潇洒的身姿,令围观的人群连连鼓掌、叫“好!”
记得那时候,我十三岁,正是豆蔻年华。而今回首,竟然已是六十二年前的事了。六十二年的岁月里,我离开了宁中,走过了高中、大学,走过了北京、天津,走过了国内国外;从青春年少走到了白首暮年;但是在宁中的那三年时光却时时萦绕心头,不曾忘却。因为,正是宁中的老师们,给我打开了多学科知识的大门,教给了我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并让我初次体悟到什么是学识的渊博、人品的厚重、与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每念及此,对母校的思念就愈发清晰而深刻。而这种感情沉淀至今,竟有些无法言表,不是简单的一句“我爱宁晋中学、永远感恩母校”所能表达的了。

1958年23班同学合影
今年欣逢母校七十华诞,我祝愿我的母校——宁晋中学根深叶茂、繁花似锦、硕果累累!祝愿宁晋中学的各位领导和全体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为母校再创辉煌业绩!
我以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成此文,献给我的母校和我的老师们。
作者简介:
谷惠莲,女,1942年12月生,宁晋县侯口镇邱头村人。1956年9月至1959年7月,在宁晋县初中学习;1963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1968年7月毕业,曾在天津市工作三年;1971年12月,调至陕西省西安市,先后在国营804厂、陕西工运学院、陕西省总工会工作;曾任国营804厂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工运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陕西省科文卫工会主任(正厅级)。2004年8月退休。
来源:宁晋中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