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密山农校”到“八五九农大” ——八五九农场农业技术学校轶事

   日期:2023-07-0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网友投稿    浏览:168    

从“密山农校”到“八五九农大” ——八五九农场农业技术学校轶事

八五九农场农业技术学校是一所中等专业学校,于1958年7月25日在东安下营建校。它比建于1955年的赵光农业机械化学校建校晚,与八一农垦大学同期建校,当时应该是黑龙江垦区第二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1934年,侵华日军进驻裴德后,在裴德火车站以北修建了变电所、上下水道、坦克跑道、武器库、军人会馆、军人俱乐部、小学校等基础设施。1941年所有工程全部竣工,侵华日军把裴德这个边陲小镇建成了一个设施完备的重要军事基地。军营位于密山东北12公里处的裴德镇北两公里的裴德北村

伪满时期,日本人组织中国劳工在东安省密山县修建满洲铁路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日军溃逃前,放火烧毁了裴德驻地的部分军营和房屋,再加上战争损毁,兵营西院的地面建筑全部被毁,但东院尚存几栋砖瓦结构铁皮顶盖的平房,还有较完备的上下水系统被保留下来。后来,三五九旅五团和第四野战军六一部队的战斗团进驻裴德,修复、利用了一些日军遗留的房屋。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这里建立了第26陆军医院,是收治志愿军伤病员的部队医院

原“密山农校”后来的“八一农垦大学”老校舍

当年,日本人在裴德小山上修建的水塔

1956年8月1日,省农业厅在此建立黑龙江密山农业学校”,就是利用陆军医院的一个病区,校舍是东院经维修的8栋平房。1957年4月,农垦部接收密山农校,改校名为“黑龙江省农垦局农业学校”。根据当时垦区的发展需要,上级决定把1956年建立在友谊农场的技术工人学校划归铁道兵农垦局管理。1958年3月,将“友谊农场技术工人学校”搬迁到密山农校院内,由农校拨出两幢房给技校使用,并改名为“密山铁道兵农垦局技术工人学校”。

八一农大王震校长与部分领导和老师在校门口合影

1958年7月19日,为了适应农垦事业的发展,满足垦区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急需,农垦部本着在生产基地办学的方针,决定在密山县裴德境内的原黑龙江密山农业学校校址的基础上,成立一所垦区自己的大学,即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王震亲自兼任第一任校长。当时,农垦部的领导认为,裴德这个地方铁路、公路都有,交通便利,又有日军遗留下来的地下、地上基础设施可以利用,附近还有一个规模较大的部队医院,在此地建校可以为国家节省一大笔建设开支。学校初建时,仅从原来的密山农校和技工学校接收了8栋旧平房、4台天平、24台显微镜以及5000册图书资料。密山农校校长周世英和教师张国薇、李文忠等5名教师,技校校长王国沛和教师钱简可、王东新等8名教师,留下从事八一农大的筹备和教学工作。如此看来八一农垦大学与密山农校、农垦技校的渊源不浅。

裴德,八一农垦大学老校舍

1958年7月,学制两年的技校二百名学生毕业,分配到各农场的修理厂当主修技工。

1958年7月20日,密山农校一分为二,未毕业的学生和部分老师分别迁往八五九农场东安镇和密山农场杨木岗(八五七农场)继续办学。密山农校的这批学生是1956年入校的,分别来自密山、虎林、宁安、肇州、安达等县,农校当时是全省招生,开设农业、畜牧、农机、农经等课程,是学制三年的中专。当时,肖臣担任学生会主席。

迁到密山农场的是5-8班的174名学生。1959年3月,密山农场的农校停办,仅剩学生70人左右分配离校,并发给肄业证书。

1960年3月,八五九农校学生何文学与同学合影

迁往八五九农场的密山农校1-4班的173名学生由密山登上火车到达佳木斯,再换船前往东安下营,建立八五九农场农业技术学校。随校迁来4位教师,分别是讲授作物栽培的教师蔡培思和杨国华、讲授土壤的教师王丽清、讲授植保的教师姜义生。

赵明高于1957年初春从新疆调到八五九工作时,王震部长特意叮嘱,除开好荒,种好地外,还要为农垦事业办好农校、党校,培养人才,准备将来的大发展。所以,八五九总场对办好农校特别重视。

1958年7月24日,师生们乘船到达东安码头后,看到条件太艰苦,太偏远、太荒凉,没有立即下船。场长赵明高前来迎接,敲锣打鼓欢迎,25号学生们下船。

到达东安下营当晚,学生们同转业官兵一起住在一栋简易的大马棚里。晚上躺在用树条子和小叶樟草铺就的地面上,不习惯和没有料到的困难让这些学生一时无法入眠,被蚊虫叮咬的烦躁和思念亲人的抽泣声也隐隐传来。

第二天,总场领导又来安慰和看望学生,发了蚊帐、蚊帽等日常防蚊用具。农校校址设在东安下营诺罗山东北坡下,五二医院旁边。师生们随即投入盖房建校舍工作,学生们学会了打草、脱坯、盖房和盘炕。没有桌椅板凳,学生自己动手做。来到东安镇不到一个星期,正赶上抢收小麦的时节,于是人手一把小镰刀,一干就是十天半个月。进入十月份又开始抢割大豆。因当时的条件艰苦,学校实行半工半读,经常组织参加劳动。

1960年的八五九农校通行证

1958年12月,场社合并,八五九总场部由东安迁往饶河县。八五九农校也一同迁往饶河,在总场办公室对面一个小礼堂里上课和住宿。八五九农校校长由副场长王世英、贾东山兼任,党委书记由孙行涛担任,副校长为于在民、汤永禄、张衡昔。

这期间学生们参加过总场组织的修建大岱河水库的千人大会战,在小南山脱坯盖过房子,去大岱河东山伐过木。1959年11月,八五九农校数百名学生组成一个伐木团,大家背着行李,徒步150多华里,奔赴完达山伐木。学生们第一个任务就是修冰道(供拖拉机拉木头用),没有工具自己动手编筐,把防雨布、漂亮的床单拿出来抬冰。取冰块、取水,要跑到四、五里地外,有的同学半夜起来去找冰源。两公里长的冰道只用了五六天时间即提前完成。然后是归楞和装爬犁,当时天气奇寒,气温在零下40多度,每天早晨四点起床,五点出工归楞,晚上天黑才收工,虽然大风雪经常出现,但没有歇过工。夜里要起来两次装车,每装一车要花两个多小时,长则四个小时。装完车,多半已近深夜。

完达山伐木

修冰道

大年除夕这天,有一个排住的地窨子因值班人员不注意不慎起火,苫盖屋顶的松枝沾火就着,一时火势凶猛,浓烟滚滚。冲进去拿衣物的七八人,被松烟一呛,晕了,互相拥挤着倒在靠门处的土台阶下,一个也出不来。情势危急,第二届学生转业军官张开方不顾一切地冲进火势熊熊的门斗里,奋力拉出两个堵在土台阶上的人。门口一松,倒在门里的人纷纷踉跄着夺门出,此时房子及门斗均将坍塌,火场周围的同志大喊:快撤!张开方仍坚持着抢出许多堆弃在门内的衣物,后被同学们强行拉出。瞬间房顶、门斗全部塌下来。火后统计有三分之二人的衣服被褥全部烧光。晚上收工,这排学生无家可归,三个夜晚都是通宵挤在别排宿舍火炉周围,席地和衣而眠,几天后,才接到上级紧急救济的棉被。同学们在完达山苦战了四个月,于第二年三月返回饶河。

1960年4月24日,八五九农校首届毕业生合影

1960年春,八五九农场新进的第一批东方红拖拉机。农校学生

唐树林拍照留念

1960年4月24日,八五九农校首届毕业生圆满毕业。当时根据需要与自愿增设了农机专业,增加到了四年制。1984年4月18日,经总局教育局批准这届学生享受大专毕业生同等待遇。第一届农校学生谭广山于一九六0年毕业,在总场、分场、连队工作过,当过技术员、连长、营长、科长,管过后勤、粮食,搞过政工。

第二届八五九农校学生于1959年入校,1961年4月30日毕业。开设农业管理和政工专业课程。主要招收复转官兵,设二个连,其中,一连116人,二连131人。各单位推荐选拔的都是年龄小、有文化、负担轻的复转官兵,后来,这届毕业生享受中专待遇。第二届农校毕业生郑云樵介绍。

1961年4月30日,八五九农校第二届毕业生合影

第二届学生的毕业证书

在那个年代,虽然条件艰苦,还要参加紧张的重体力劳动、完成繁重的生产任务但同学们个个情绪很高,精神饱满,学习刻苦。有多人被授予牡丹江农垦局、八五九总场伐木积极分子,饶河县优秀团员等称号,还有一批学生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八五九农校第二届毕业生张开方在东安

虽然《饶河县志》《八五九农场志》对八五九农校没有具体的记载,但从零星的资料中还能看出当时农校的地位和重要性。

1960年7月,总场领导翟雪桥、王连山到农校试验场察看波兰小麦长势情况。

1961年4月30日,八五九农场党委书记翟雪桥观看农校首届毕业生成果展。

1960年4月,八五九农校冯庆绂、郭永程等一批农学专业毕业生分配到(饶河农场)一分场和二分场担任农业技术员。

1961年4月,八五九农校孟广玉、王庆、王崇志等一批农机专业毕业生分配到(饶河农场)畜牧场和二分场充实机务技术力量。

……

饶河县姚老先生收藏的农校图片资料

《八五九农场志》有关八五九农校的图片记载

八五九农校试验场种植的小麦

1961年9月,八五九农校又迁回东安下营,校址在清河山庄的位置。这届学生主要招收各场选送的山东支边青年,垦区各地按照培养干部的标准,推荐选拔家庭成分好的党团员来此学习,有来自虎林、852、853、856等地的学生。农校设2个班,一个班40多人。农校首届毕业生范洪仁和葛秀成留校,分别教授机务和农业,第二届毕业生张开方留校任秘书。学生们自己动手用土坯和泥草维修、盖建了二百多平方米的教学用房、男女宿舍以及食堂。第三届农校学生姜元兰介绍。

1962年4月,因“三年自然灾害”和偿还苏联的债务,农场经济紧张,八五九农校撤销。学生回原农场或就地分配,这批学生没有发毕业证。

八五九农校第三届学员在东安下营校舍前合影

1962年9月初,东安中学在农校旧址建校。

八五九农校1960年首届毕业生分别于1988年、1998年、2002年、2018年的7月24日或25日举行聚会和庆祝活动。参加人员主要是居住在饶河县、八五九农场、胜利农场、饶河农场及周边市县的农校同学。密山农校原副校长秦乃新也从佳木斯赶来参加聚会。

1988年7月24日,农校首届毕业生在胜利农场合影

1998年7月24日,八五九农校首届毕业生在农场宾馆合影

秦乃新校长系伪国高毕业,是一名老干部,行政级别很高,早年在省水利厅工作,在密山农校担任副校长时被打成右派,平反后来到八五九农场职业高中担任校长,后来担任建三江职工中专校长。此人身上有浓厚的日本武士道文化印迹,瘦高个、身体笔直,喜欢穿一身呢子、铜扣、马裤样的旧式军装。目光有神,不多的头发向后背着,梳理的一丝不苟,说话声音响亮,走起路来雄赳赳气昂昂,一看就是受过严格军事训练的人。他私下里经常跟学生们讲在国高时日本教官训练的严厉,下雨天在外面列队淋雨,卧倒在水塘里,学生稍有怠慢便拳打脚踢……

2018年,农校部分同学及子女在饶河县相聚

八五九农校虽然建校时间短,但在特殊历史时期为周边农场和市县培养了大批农业技术人才和管理干部。后来,农校毕业生都得到了重用,大部分担任农场农艺师、工程师、生产队长,农场科、处级领导及地方部门领导,大都是基层的骨干力量。农校首届毕业生闫树国、范洪仁、翟永生、王纯正、于久河及教师谷凤林曾分别担任八五九、胜利、二道河、洪河、红卫农场场长。后来,农校的首届毕业生把他们这一届的八五九农校称为“牡丹江农垦局八五九农业大学”,此称谓于1984年4月18日经总局教育局发文确认。

首届毕业生毕业证明书

2002年7月25日,八五九农校首届毕业生及子女在东安合影

胡启文、郭开银与农校同学在农校旧址清河山庄合影留念

(资料提供:胡启文、何文学、谭广山、张洁、郑云樵、姜元兰、沈毅、吴良、孙行涛、林坤、祈林森、

李才、闫晗、郭志东、胡永禄等。在此表示感谢!)

考高分网
举报 0 收藏 0
猜你喜欢
更多精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