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按:随着马拉松这项运动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以及参与人数的广泛普及,关于马拉松赛道上“夫妻档”的跑步故事,已经有了很多。
而今天要讲述的这对赛道上的中年夫妇,是有些不一样的。作为赛道上的跑者,两人平日都是为人师表的中学老师,就职于同一所学校的同一个级部教授着同一项学科。
除了平日里经常练习跑步,他们还用挑战自我的长跑精神,不断影响和感染着周边的人。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听听陈健、吴娟娟夫妇,讲述关于他们跑步的故事。
相互支持勉励 开启跑步之路
也许是职业使然,今年53岁的陈健老师看上去就是一位沉稳且一丝不苟的教育工作者。话虽不多,但在交谈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的节点,他总是能够补充和总结出自己的看法与理论。而吴娟娟老师活跃的思维和爽朗的笑声,丝毫也看不出她也已经是五十岁的人。
尽管看上去的性情与风格不尽相同,但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彼此支持,携手共同走过了20多年的婚姻道路。除了是生活中的伴侣,两位还是工作上的伙伴,他们同是青岛三十九中学(海大附中)初一数学教研组的老师。
“喜欢运动的人,不管是身体、精神还是心态,都要比同龄人感觉年轻。我们都是从40岁左右才开始练习跑步的,但是只要能够跑起来,什么时候都不算晚”。追述起两人跑步的“起点”,吴老师一下子就回忆起了那段登上跑道的初始时光。
陈老师是个喜欢运动的人,年轻时候游泳、踢球……到处都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十多年前,在网络上教师论坛里组织体育活动就已经小有名气了。2010年,为了踢球后能够迅速恢复身体,陈老师开启了自己的跑步“生涯”,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受到了丈夫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运动方面基本是零基础的吴老师从2014年开始,也逐渐尝试进行跑步的日常训练。从此,伴着清晨的朝阳与黄昏的落日,就会同时看到两个人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前行的身影。
感受身体变化 尝试体验赛事
由于从事教师的职业,或多或少都逃不掉颈椎酸痛、腰椎麻木、腿脚肿胀这些“职业病”。但自从开始跑步后,陈老师和吴老师逐渐感受到了身体和状态的变化。
“整个人精神状态的改变还是很明显的,身上的那些职业病也得到了显著缓解。而且有了平日跑步打下的基础,整个人也充满了自信”。之前形容自己为没什么运动“基因”的吴老师,自从练习长跑之后,就开始在教育系统的运动会上崭露头角,在连续几届赛事的800米、1500米项目中,都有着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
而且在跑步的过程中,夫妇两人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加入了许多跑步的圈子。共同的兴趣爱好,让大家彼此交流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多关于跑步的专业知识。
“跑步的相关知识其实非常广泛。从长距离跑姿到适合脚型跑鞋的选择;从跑前的热身到跑后的拉伸;从肌肉拉伤后的恢复到日常身体的康养;从气候条件对跑步的影响到不同地况地貌对脚踝膝盖的损伤,这里面还是大有学问。这些知识扩充了我们的知识层面,尽管职业是当老师,但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是要去不断学习和提高。”陈老师补充道。
经过几年的训练,夫妇俩开启了第一次马拉松赛事的“征程”。在2016年的青岛西海岸半程马拉松中,陈老师和吴老师分别以1小时40分和1小时57分钟完成了比赛。
在当时,马拉松运动在很多常人眼中,更多的就是一个“概念”,对其缺乏足够的认知和了解,普遍认为这还是一个专业运动员才能从事和完成的体育项目。
当夫妇两人完成首个“半马”的消息让同事和朋友得知后,很多人都对他们刮目相看,甚至都不敢相信。这两位平日里教书育人的知识分子,是怎么做到的?
喜欢跑步的人应该都会明白,这些看上去的变化无一不是通过日积月累的汗水与坚持换来的。
找准自身定位 主攻青马半程
初中阶段承上启下的属性对于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非常关键,作为老师每天都是陪伴学生一起在学海中遨游,有些时候在讲台上一站往往就是一天,披星戴月甚至都是家常便饭。同时,年纪的原因也不太允许他们长时间从事过大运动量的运动。
结合自身情况,夫妇俩就把自己的赛事目标定位在了半程马拉松这一赛事级别上。
从2017年开始,青岛国际马拉松开始成为这座城市中无数长跑爱好者的节日。那条有着“中国最美滨海赛道”之称的海岸线,便成为无数跑者追逐梦想和释放激情的“朝圣之地”,陈老师和吴老师也不例外。
2017年、2018年、2019年,夫妇两人连续三年参加青岛国际马拉松。2020年和2022年,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赛事停办,但陈建老师依然通过自己过往优异的成绩,成为了2021年与2023年青马赛事半程马拉松的官方配速员(马拉松圈子俗称为“兔子”)。
自从开始参加马拉松,夫妇两人平日里就会特别关注电视转播中的马拉松赛事。除了学习优秀运动员的跑步姿势与步伐之外,他们也在不断学习和分析其他城市马拉松赛事的运营水平与办赛经验。
“刚开始那几年,青马参赛选手的差距并不大,加上赛道的起伏落差比较大,整个赛事的水平与成绩并不高。但是随着这项赛事的深入,办赛水准也越来越高,参赛运动员的实力也是有了显著提高。就像本届青马全程马拉松的男子前三名都是国外运动员,还打破了赛事纪录,这也充分体现了咱们青岛举办马拉松赛事国际化的水准。作为一个跑者,在家门口能够参与这么高水平的赛事,还是感到非常骄傲与自豪的。”陈老师说道。
带动跑步文化 传递参与精神
据中国马拉松信息平台统计,上半年全国共备案133场路跑赛事,其中全马61场、半马及其他项目72场。
一方面是马拉松赛事在国内持续火热,另一方面是像陈老师和吴老师这种民间的业余跑者,带动和影响了普通民众对这项运动的了解与认识。
“这两年媒体对马拉松的报道与介绍越来越广泛,周边跑步的氛围也越来越浓厚,参与跑步的人更是多了起来。今年的青岛国际马拉松,光是我们学校就有两、三名老师加入其中。”当夫妻俩谈到在赛道上又多了几个跑友,那种高兴劲儿,真的是溢于言表。
“还有很多同事和朋友尽管没有参与到跑步运动之中,但是也通过其他方式参与到了其中。就像今年青马的过程中,有好多朋友和同事特意在赛道沿途,等着我们路过,送上他们的加油助威”。
那种感觉就像是支持自己喜欢的运动员或者球队,在成千上万的马拉松参赛大军中,看到自己熟知的人正在不遗余力的向前奔跑,除了祝福还有对跑者捍卫意志的支持和肯定,他们是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到了这一项全民的跑步盛事之中。
老师在课堂上严肃认真的状态和在跑道上自由奔放的形象很容易形成反差,这也让陈老师和吴老师的形象立刻立体与丰满起来。甚至一些平日里和老师交流不多的学生,看到他们大步流星跑步之后,便放下了对老师刻板平面的印象,主动和他们攀谈起跑步的一些趣事与见闻。
“同学们知道我们喜欢跑步,仿佛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从跑步聊到NBA再到世界杯,从马拉松说到运动名牌再到体育明星。孩子心中都是渴望交流的,但是碍于老师的身份,相互之间仿佛总有一层窗户纸。但正是跑步,拉近了我们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吴老师说道。“跑步象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不管你的年龄和身份,只要你动起来,就能一直保持年轻,这也让我们和孩子之间逐渐没有了距离。”
在两位老师的影响和带动下,很多家长也加入其中,与自己的孩子一起跑步一起运动。甚至还有很多毕业多年的学生,尽管已经在外地上了大学,但依旧会参与到当地举办的马拉松赛事中,完赛之后还不忘调皮地给老师们发送咬着奖牌露出骄傲神情的照片。
读书重在修心 运动重在修身
很多人都知道日本的当代作家村上春树,却不一定了解他也是一名跑者,从1982年秋开始跑步,他一直跑遍了世界各地。同时,村上春树还曾著有一本书,名字就叫做《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他在书中介绍说,写作和长跑互为比喻,可以互相借鉴。比如写长篇小说和长跑,都需要专注,都需要忍耐,都需要心无杂念。这两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活动,其实是很相关的。
“学习和跑步也是有关联的。”陈老师说。
去年秋天就已经升入高一的刘同学,曾经在初中是陈老师所在班里的学生。初二学习成绩曾经进入过级部的前20名,是一名非常有潜力的学生。但因为各种原因,升入初三后却一度跌落到100多名,由于成绩的不稳定,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但用陈老师的话讲就是“始终相信这个孩子能够从困境中走出来”。
“离中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刘同学每天放学后就开始跑步,绕着学校操场跑。开始还有些步履蹒跚,但是逐渐看得出来,他的步伐越来越坚定,那是一种越来越自信的表现。于是,我越来越相信我的判断。”
中考结束成绩公布,刘同学发挥非常理想,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理想的高中。“喜欢跑步的学生,抗击打、抗挫折的能力都非常强,有一种内心深处的坚韧和毅力。”陈老师不断强调着。
过去的三年,由于疫情的关系,居家上课成为那批孩子的一段“独特经历”。但就是在这种条件下,陈老师依然不忘要求班里的同学课余时间在家中进行“跑步运动”的每日打卡,甚至还“联合”家长进行了严格的检查与复核。
回想起去年夏天送走的那一届初三毕业生,最让陈老师感到骄傲的并不是班里不俗的毕业成绩,而是较刚入学时期同学们在体育运动方面长足的进步。
只要身体情况与状态没有问题,初中阶段适当锻炼对处在身体生长阶段的学生非常必要。正所谓“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陈老师始终遵循着这一教学的理念。
明年赛道见证 银婚纪念时刻
陈老师现阶段每个月能够完成大约10到15个半马,吴老师也能够每周坚持3到4个5至8公里,按照这种跑量作为业余跑者,已经十分可观。
“只要是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我们都会一直跑下去。”陈老师说。“跑步这项运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可以说,跑步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与生命中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跑步,让这对夫妇之间有了更多沟通与交流,也让相互的感情更加深厚。
明年还会去青马当“兔子”吗?
“不当了”!
陈老师还没有来得及作声,心直口快的吴老师抢在前面回答了问题。
原来,明年是夫妻俩结婚25周年。两人已经开始筹划,届时要穿着订制的纪念跑服与装备,在青马赛事中跑出一条没有“终点”的爱情“赛道”。
回忆一起走过的那些日子,
纪念一起跑过的那些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