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6)

   日期:2023-03-18     来源:网友发布    作者:网友发布    浏览:9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6)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假(jǐa)”的一词多义。

“假”是一个形声字,由形旁单人旁和声旁“叚(xiá)”组成,“叚”的意思是“非原来的,借的”,人与叚结合起来,表示“借用的、代理的人员”,这是“假”的本义。

由本义引出“假”的常用义“借,借用”。例如这一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这句话中的“假”就是“借”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

由借助具体物品,可以引申出抽象意义的“借助,凭借”。

比如《劝学》里有一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句子的意思是说“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比常人更)善于行走,却能到达千里之外”,这里的“假”就是“借助”的意思。

由“借助,凭借”别人的力量,又可以引申出“雇佣,租赁”的意思。

例如这句“假贫民,役使数千家”,这句话中的“假”就是“租赁”的意思,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把土地)租赁给贫苦的百姓,给他种地受奴役的有几千家。”

借的东西并不能长期占有,因此引申出“非正式的,暂时代理的”意思。

“假上将军”就是“代理上将军”“假为天子”就是“代理做天子”,《史记·陈涉世家》里也有一句“乃以吴叔为假王”,这里的“假”也是“暂时代理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就让吴广做暂时代理的王”。

借给别人东西,就是“授予,给(jǐ)予”。《战国策·燕策二》中有一句“假寡人五年,寡人得其志矣”,这句话中的“假”就是“给”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给我五年时间,我就能把事情做成”。

在为人处事时,“给予”别人一些时间、余地,就引申为“宽容”。

比如“大臣犯法,无所宽假”,这里的“宽”和“假”都是“宽容”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臣触犯法律,是不能宽容的”。

以上都是“假”的动词义,“假”也可以作连词,意思是“如果,假如”。

曹操的《与王修书》一文中,有一句“假有斯事,亦庶钟期不失听也”,这里“有斯事”是一种假设的情况,“假”在这里是一个连词,表假设,可以翻译为“假如”。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假如有这种事,也希望你像知音钟子期一样不至于误听”。

到这里,“假”的主要用法我们基本上就都讲完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首先,我们说到了“假”的本义是“借用的、代理的人员”;

由本义引出“假”的常用义“借,借用”;

由借助具体物品,可以引申出抽象意义的“借助,凭借”;

由“借助,凭借”别人的力量,又可以引申出“雇佣,租赁”的意思;

借的东西并不能长期占有,因此引申出“非正式的、暂时代理的”意思;

借给别人东西,就是“授予,给(jǐ)予”;

在为人处事时,“给予”别人一些时间、余地,就引申为“宽容”;

“假”也可以作连词,意思是“如果,假如”。

怎么样,你都掌握了吗?课下多多练习吧,我们下节课不见不散!

往期精彩回顾: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1)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2)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3)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4)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5)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6)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文言实词/虚词超详尽讲解(7)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8)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9)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0)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1)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2)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3)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4)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5)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6)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7)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8)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9)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0)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1)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2)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3)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4)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5)

考高分网
举报 0 收藏 0
猜你喜欢
更多精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