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高考英语词汇特征分析——以2021全国新高考I卷为例

   日期:2023-02-08     来源:网友发布    作者:网友发布    浏览:12    

基于语料库的高考英语词汇特征分析——以2021全国新高考I卷为例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基于语料库的高考英语词汇特征分析

——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为例

曹红娟 王宗迎

摘要:本文通过自建高考英语试题语料库,结合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对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的词汇特征从“词汇派生”“一词多义”和“旧词新用”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发现高考英语词汇在“词形、意义和应用”方面呈动态变化和发展的趋势。这种变化与大型语料库呈现的时代发展特征一致,也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词汇教学要求。本文基于词汇理据并结合课程标准提出“扩大词汇量、构建语义网络、迁移词汇运用能力”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语料库;课程标准;词汇理据;词汇教学

一、引言

在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近两年的英语高考试题特别是全国新高考卷备受关注。一线教师反映,新高考试题的阅 读比重更大了,语篇语境传递的信息更丰富了,对阅读的深层理解要求更高了,词汇仍然是考生语篇阅读的“绊脚石”,考生的困难不仅在于词汇的识记,还在于识记的词义无法匹配词汇的语境意义,从而无法快速准确地理解词汇在语篇中传递的意义。虽然一线教师对高考试题语篇中词汇的“一词多义”和“熟词新义”现象非常重视,但对词汇意义本身的复杂性、模糊性和动态变化性仍然一筹莫展。现代语言学家Bloomfeld(1980)认为,一切语言都是发展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变化是正常的也是经常的现象。桂诗春教授(2006)也指出,词汇反映了我们所处的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随着社会的进步,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词汇也会跟着增加。但是一线教师脱离语篇和语境,用“高频词汇表、多义词汇表、高考词汇表”等词汇表单化的方式来教学词汇,对词汇现象缺少研究与分析,对词汇形式与意义的理据缺少了解。机械化和表层化的词汇教学已不能适应语言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丰富变化。

语料库是研究语言发展现象的有效工具,可以以语料呈现和图表统计等可视化方式反映语言现象。语料库的语料都来源于真实的语言,而且这些语料都具有时效性,所以这些语料反映的是客观且真实的语言使用规律(唐洁仪、何安平,2004)。本文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为例,通过自建高考试题语料库并结合大型网络语料库研究高考英语词汇在“词形、词义和词用”方面的特征并对高中词汇教学提出建议。

二、理论基础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依赖于具体的语境场景产生具体的语境含义,但词义的变化也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它的理据性。英国语言学学者Stephen Ulmann(1962)将词汇理据分为语音理据、形态理据和语义理据。语音理据是指声音和意义的联系;形态理据是指词的形态结构成分与词义的直接联系;语义理据是指产生词的联想义和比喻义的依据。有语言学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词源理据和文化理据。词源理据是从历时的角度来观察词义的来源和演变(黄远振,2003),文化理据是指词汇的意义与社会文化关联。王艾录、司富珍(2002)则认为语词理据有词外理据和词内理据之分,词外理据即文化理据,词内理据即语文理据。

在全球化背景下,词汇意义和内涵变得越来越丰富,词汇的外部理据即文化理据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即从社会、文化、政治、历史、科学等角度去分析词汇意义的变化。《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词汇教学超越音、形、义的识记层面,在语境中准确理解词汇传递的信息。学习词汇不只是记忆词的音、形、义,更重要的是在语篇中,通过听、说、读、写、看等语言活动,理解和表达与各种主题相关的信息与观点(教育部, 2018)。因此,词汇教学离不开语境,语境又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背景。语料库呈现真实语境中出现过的语言资源,可以从历时与共时的角度研究词汇的变化,为词汇特征及其理据分析提供客观和全面的参考依据。

三、研究内容与工具

(一)研究内容

笔者根据所在学校近900名高二学生解答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的数据和解题心得记录,挑选出可能影响学生理解和答题的关键词语,结合语料库的检索结果分析以下问题:高考英语词汇特征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与COCA语料库中反映的时代变化是否一致?这些变化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吻合?对高中英语教学有什么启示?

(二)研究工具

笔者收集了2010年至2021年高考英语试题全国卷共32套试题,建成“英语高考全国卷试题语料库”(约20万词)。语料库以Antconc3.2.0为检索工具,检索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收集的关键词汇在历年高考全国卷中的出现频率、词汇意义和词汇所在的语篇语境。为了解词汇在大型语料库呈现的发展变化和规律,本文用可在线检索的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 简称COCA)对词汇进行相关语料收集和分析。

四、研究发现与分析

根据词汇的形态理据、语义理据和文化理据,本文从词汇的“词形、词义和词用”三个角度分别对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中关键词汇的“词汇派生”“一词多义”和“旧词新用”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大型语料库进一步研究词汇在真实语境中的应用情况。

(一)词汇派生

词汇派生(Derivation)是词汇形态的重要的构词方式,这种现象在阅读D篇中尤其明显。D篇被考生吐槽为“完全看不懂”的文段,虽然有考生根据语篇类型和结构半蒙半猜选对了答案,但并不能准确陈述文段传递的信息。根据对该篇文章的可读性数据分析(如表4.1.1),这篇文章难度确实超过了高中生的阅读水平,已达到英语国家大学以上的难度。句长(Average Sentence Length)与词汇音节(Average number of Syllable per Word)是可读性检测的两个主要指标。从表中可以看出,句子的平均长度已达到了23.6,含3个或3个以上音节的词汇有68个,占整篇文章的24%。产生词汇音节的主要原因是词汇派生和词汇合成,派生词汇多用于说明抽象概念和描述特征,在科研学术类语篇中比较常见。例如开篇第一个单词“popularization”在文段和选项中共出现了4次,但在整个COCA语料库中的词频也仅有149,而且超过50% 的词频出现于学术类文本中(见图4.1.1)。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选材自学术杂志的阅读理解阅 篇会让考生觉得难以下手:一是考生对文章主题比较陌生,二是长句和派生词汇表达的意义比较抽象。

笔者收集了阅读理解D篇中的24个派生词汇并与《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词汇列表对比,发现只有4个词汇(application, expectation, emphasis, stability) 与课程标准的词汇列表完全一致,其中两个还是新增词汇(如表4.1.2)。课程标准词汇表的说明中明确指出,收集的3000个单词不含“可根据构词法推导出的部分名词、形容词、副词等”,可见派生词汇在高考中不能算是生词或超纲词。学生要了解词汇的词根、词缀,掌握词性变化的规律,并应用于理解和表达有关主题的信息和观点(教育部,2018)。

(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Polysemy)指一个词有多个意义且意义相关联。笔者仅在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试题(不含听力)就发现了20处一词多义现象(如表4.2.1)。表中义项1列举的是在初高中教材词汇表中的意义,义项2列举的是词汇在该套高考试题语境中的意义。有些词汇的词义只是随词性变化而变化,词义相近或相关,不会产生阅读理解障碍,如“dry, house, excite, exercise”等,有些词汇的不同义项看起来相差甚远,考生已掌握的熟悉词义反而会干扰考生正确理解文段信息,如“score, note, draft, plant, apply”等。

阅读理解B篇介绍了音乐会翻谱员(page-turner)的工作,这对考生来说是陌生的职业。考生要借助词汇信息进入不太熟悉的语境,几个关键词汇“score, note, stand, draft”都与主题语境密切相关:翻谱师要能识别乐谱(score)中的音符(note)并要预防翻页时产生的气流(draft)让乐谱从谱架(stand)上滑落,因此这是一份要求高(demanding)的工作。如果学生不熟悉“score, note, stand, draft”四个多义词传递的意义,就会曲解文段信息。特别要正确理解“score”作为 “乐谱”才能把它与“page-turner”产生关联,但多数考生对“score”与音乐相关的词义感到陌生。

通过英语高考全国卷试题语料库检索发现(如图4.2.1),score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且多出现于近年的高考试题中,但词义变化非常丰富。2019年以前的三处“score”都与“运动、进球得分”相关,2020年新高考II卷中的“score”词义为“许多,大量”,2021年全国甲卷的“score”为“获得”,2021年全国卷的词义为“乐谱”。从中也可以看出自《课程标准(2017年版)》实施以来,高考试题中词汇意义变化呈活跃状态。

通过COCA语料库检索发现,“score”一词在学术类素材中应用最广泛,每百万词的频率达到123.59,说明词汇 “score”与数据统计相关的词义使用最广。“score”作为“乐谱、配乐”的词义使用不多,且多出现于2000年以后的语料中,可见这种变化也与网络快速发展和影视艺术的广泛传播有关。

(三)旧词新用

旧词新用(Neology)是指旧词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新义和新用法。考生会因此而“栽倒”在简单熟悉的词汇上。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语法填空65题为例(如图4.3.1),考生不熟悉must的名词用法,习惯性地把“must”当成情态动词,在空格中错填了人称代词“I”“you”“we”等,有些则“凭语感”填上定冠词“the”。考生的困难在于要打破“must 是情态动词”的固有认知,能快速识别“must”是名词,并能知晓“a must”用来描述一类事物“Something that you must do, see, buy, etc.”。

通过高考试题语料库检索发现,在2020年全国II卷的语法填空题中已经出现了“must”的名词应用现象。文中介绍了在中国新年(春节)用于装饰的植物,其中竹子是必需品“This plant is a must”。2021年除了全国新高考I卷外,全国甲卷的阅读理解C篇的选项也出现了“must”的名词应用 “Seeing the world is a must for children”。“must”的名词应用并不影响考生在阅读理解中的信息获取和判断,但在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语法填空题中以语言输出的方式进行考查,则增加了辨析的难度。从检索结果中也可以看出,“must”在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很高,但2020年之前的高考试题中“must”都是情态动词,其名词应用现象集中在近两年高考试题中,说明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试题对词汇知识的考查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运用词汇准确理解和确切表达意义的能力”(教育部,2018)。

“must”的名词应用现象在大型语料库里呈现的语境中是否常见呢?笔者在COCA语料库中通过限定词性命令检索发现“must”用为名词的词频数为2009(如图4.3.2),用词出处按照每百万词的频率从高到低分别是“网页、博客、杂志和报纸”,从词频出现的时间来看,高峰期是2005年至2009年之间。这一时期是网络与媒体快速发展的时期。在牛津高阶词典中,“must”作为名词时是非正式用语(informal),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媒体的发展,非正式用语广泛传播并被接受和采纳,是语言活化的表现。

通过名词“must”的上下文关键词显示(Key word in context)可以发现,名词“must”前面被不定冠词“a”修饰的现象很常见,“a”的前面通常是系动词“be”,可见“... is a must”已经成为一个常用语块。通过分析名词“must”之后的关键词发现,“must”通常与“have, read, see, stop, know”等构成合成名词,用于推介“书籍、艺术作品、旅游景点”的文段中。可见高考试题在选材上紧跟时代发展,语言素材真实鲜活,并考查了语言在生活中的真实应用。

五、对教学的启示

通过语料库检索发现高考英语在“形态、意义和应用”方面的变化都呈活跃态势,这种变化体现了课程标准对词汇知识的要求,也与大型语料库存中反映的时代发展特征一致。这种变化是动态发展的,正如Firth(1957)所说,每一个词在新的语境中都是生词。简单的词汇识记和词义罗列不能帮助学生在不同语境中正确理解词汇传递的信息和表达的意义,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要能适应变化。根据词汇理据,词汇变化不是任意的,有它的语音、形态、语义、词源和文化理据,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词汇的内部关联(音、形、义)和外部关联(词源与文化)扩大词汇量,构建词义网络,并能在不同语境中迁移词汇运用能力。

(一)扩大词汇量

课程标准收录的词汇从2004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版)》的3500个降到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3000个,有学者和教师便认为这是“减负”的迹象,从而降低了对词汇教学的要求。首先,新课标对词汇教学的数量要求并没有大幅降低(如表5.1.1),对应高考的学业水平二要求的词汇是3000-3200个单词,在选修课程中则要达到4000-4200个单词。其次,新课标词汇表不是简单的在课标实验版的基础上减去500词,而是删去了使用频率低的800多词,再新增300多词。一线教师要从中发现两个信号:一是词汇增删是动态的,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不断有新词或旧词新义添加进来;二是课程标准建议“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增加200个单词”没有锁定范围,有巨大的发展变化空间。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课标词汇收入总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师生还是觉得近年的高考试题更难更活了,因为新词增多了,词形更丰富了,语用更灵活了。词汇数量减少了,词汇掌握的要求却高了,自然识记量也大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多处提到“扩大词汇量”的要求,更提出了“通过广泛阅读,进一步扩大词汇量,提高运用词汇准确理解和确实表达意义的能力”的具体要求(教育部,2018)。这里的“扩大词汇量”不是简单的词汇数量增加,而是紧跟时代步伐选取真实鲜活的语言素材,捕捉新词和旧词新义,例如根据新闻报道和报刊杂志补充媒体“热词”,另外要根据词汇形态理据掌握词汇词性、词根、词缀和词块知识并形成知识网络。

(二)构建词义网络

“一词多义”“旧词新义”已经成为语言发展中的普遍现象,但是用简单罗列“一词多义表”和“旧词新义表”的方式来教学词汇并不能培养学生的词汇理解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根据词汇的语义理据,词语得以创造的依据是语义要素,是由一个词的概念意义而引起的不同的关联意义。它是一种心理联想,指词义的引申和比喻(陆国强,1983)。也就是说,“一词多义”的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教师要能够对词义关联进行解释和分析,从而更好地认识它的文化内涵。例如阅读理解B篇中“score”一词的两个义项“二十”与“乐谱”两个义项看起来毫无关系,实际上它们来自同一个词源语义“刻痕”。根据词源描述,“score”的源头古英语、挪威语、日耳曼语都有“刻痕、切口、标记”的意思,最早的词义是“二十”,可能是古代人们在岩石上刻痕记数的方式。早期的体育赛事也在地上刻记号记录得分,因而有了“刻痕记录得分”的意义,继而发展为“在书本上做标记评分,在乐谱上做记号谱曲,做事留痕迹揭露真相”等引申含义。

教师要多途径构建词汇语义网络,可以以三大主题语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进行词类聚合与群组,构建以主题意义为中心的词汇网络,也可以通过搭配、短语、派生和例句构建“形式、意义和语境”相结合的词汇语义网络。在词汇网络的表征形式上,则可以通过语料库呈现、词汇树、知识导图、情景图等多模态或可视化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词汇知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构建语义网络不是简单的词义罗列。这样会让词汇教学变得枯燥且增加学生的认知负担。教师要设法找到义项之间的理据联系,从词源角度找到词汇的词源义或基本义并引申出与之相关的意义,这种意义关联更利于识记理解和能力迁移,又探索了词汇发展的“前世今生”,让词汇教学充满想象空间。

(三)迁移词汇运用能力

通过大量识记词汇和反复练习来应对新高考是不现实的。哪怕记住了很多,高考时仍然会现“哪壶不开提哪壶的情况”,更何况,词汇运用随社会发展处于动态发展中。考生要在掌握词汇知识的基础上,迁移词汇运用能力,才能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功能、词汇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使用者的意图和态度”(教育部,2018)。

很多教师采用反复“读、写、背、默”的方式加强和巩固词汇记忆,但历年来的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都没有指导过教师如何教学生背单词。教师要改变脱离语境教授词汇知识的教学方式,回归学习语言学习的本质,在真实语境中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意义,传递信息。简言之,就是利用一切机会运用单词,不是多“背”,而是多“用”。

新修订的教材围绕主题语境,提供了富有时代气息的真实鲜活的语言素材,为词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语料。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并改革词汇教学方法。很多教师在尝试建设试题语料库、教材语料库和写作语料库,也可以让学生成为语料库的使用者与研究者。通过共时与历时的语料呈现和复现,引导学生在熟悉的语料中探索和发现词义变化的规律,并根据变化规律产生由此及彼、由一及二的联想与推理,达到“培养词汇意识,迁移词汇运用能力,内化词汇知识”的目的。

六、结语

基于近十年英语高考试题全国卷语料库的检索,发现高考英语词汇的“形式、意义和应用”在不断发展变化,尤其是在《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后的这三年,高考英语词汇词义更加丰富,词形更多变化,词汇应用更加灵活,因此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美国当代语料库COCA的检索分析,发现高考词汇的发展变化与大型语料库呈现的时代发展特征一致,与科技、网络和媒体的发展密切相关。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精选真实鲜活的语言素材,在丰富的语篇语境中提高运用词汇准确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词汇教学要超越“音、形、义”的知识层面,根据词汇理据,从形态、词义、词源和文化等多角度分析词汇的意义和内涵,理解词汇在语篇语境中传递的信息和表达的意义并构建意义关联。要适应词汇的动态发展和变化,学生不仅要掌握词汇知识更要具备迁移词汇运用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在丰富的语言综合实践活动中,扩大词汇量,构建词汇语义网络并通过语言学习活动内化词汇知识和迁移词汇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Bloomfield. 语言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

[2] John R. Firth. Modes of meaning [J]. In J. R. Firth: Papers in Linguistic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190-215.

[3] Ulmann, Stephen.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62.

[4]桂诗春. 英语学习词汇面面观——答客问[J]. 外语界,2006(2).

[5]黄远振. 词的理据理论与词汇教学[J]. 山东外语教学,2003(3).

[6]陆国强. 现代英语词汇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7]唐洁仪,何安平. 语料库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 外语电化教学,2004(10).

[8]王艾录, 司富珍. 语言理据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A Corpus-base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Vocabulary in Test Paper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Cao Hongjuan Wang Zongying

Abstract: Via the self-built corpus of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s (NCEE) and American Contemporary English Corpus (COC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ocabulary in New Test 1 of 2021 NCE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neology, polysemy and derivation”.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vocabulary of NCEE has changed actively in terms of “form, meaning and use”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chang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presented by COCA 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put forward by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based on the lexical motivation and Curriculum Standard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on teaching vocabulary: expanding vocabulary, constructing semantic network and transferring the ability of using vocabulary.

Key words: corpus; Curriculum Standards; lexical motivation; vocabulary teaching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22年第5期)

考高分网
举报 0 收藏 0
猜你喜欢
更多精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