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玲玲 于丽媛 安 静
近年来,天津市汇文中学在“自强教育”文化引领下,激励教师“追求高雅的人生品位,展现智慧的教育生涯”,能够“在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义”。学校建立教师队伍的三层级塔式人才结构,成立以科研型、专家型教师为主的“名师工作坊”,以学习交流和智慧共享活动为载体,以反思、对话、交流、协作为方式,促进教师“互助学习”与“合作创新”,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坊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本工作坊的领衔人是天津市学科骨干教师、和平区学科首席教师夏玲玲,团队成员包括和平区学科带头人、骨干班主任范云艳,和平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于丽媛,和平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李文欢,汇文中学骨干教师朱金香,青年教师张思奇、崔毓铮。名师工作坊的团队成员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定会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书写更精彩的教育生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4月19日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大先生下了准确、明晰的定义:大先生是“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是“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这既是对教师的尊重,同时也指明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要求,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天津市汇文中学初中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将“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作为教学理念,将做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作为毕生的职业追求。
多年来,天津市汇文中学秉承“聚焦课堂、关注个体、提高质量”的教学思想,并实施“自强教育”研究实践。现如今,132岁的汇文中学正在不断传承与创新中深耕校园文化,学校的“自强教育”特色也正在奏响着新时代下的最强音。初中语文教研组教师脚踏实地、潜心育人,在不断传承与发展中培根铸魂、守正创新,踔厉奋发,以实际行动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回顾往昔 我们一路这样走来:
初心如磐 青蓝相继 铸造人文团队
天津市汇文中学初中语文教研组由26位教师组成。其中市、区、校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共12人。全组教师秉承汇文中学“勤俭诚勇”校训,践行“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办学理念,扎实工作,团结进取,悉心育人,成绩斐然。
教研组既有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又有开拓创新的中年教师,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年龄层次老中青相结合,形成了相对稳定、分布合理、衔接紧密的教师梯队。同时,组内教师学历层次较高,学科功底扎实,均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研究生10人,这是一支融入了传统文人儒雅气质,以传承人文精神为己任的教师队伍。
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名师工作坊”“成美学校”“师徒结对”相继成立。通过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结对的方式,创建学习共同体,以此实现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目的。近期,学校举办“师徒对话教与学”专题研讨,邀请不同学科的教师展开话题讨论,以此展现汇文教师聚焦核心素养、深化教学改革的思考。教师夏玲玲与徒弟安静针对《从阅读出发,探索走向深度学习的方式》作为栏目的第一期内容,通过不断深入交流,对“深度学习”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也为其他教师带去深刻启示。
安静:师傅,听了您所说的,我深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身上肩负的责任之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切实建构起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课堂,发散学生多向度思维,更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夏玲玲:是这样。课堂永远是我们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中如何通过改变教学方式,从而引领学生走向深入阅读,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人们常说,一个好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一份任世事沧桑变化而始终对教育坚守不变的人文情怀。初中语文教研组的“老”教师就是这样一群人。在她们的带动下,组内教研氛围浓厚,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那些入职不到三年的青年教师已在市、区、校不同类型的舞台上初露头角,用实际行动呈现了属于汇文的“自强精神”。
与此同时,汇文中学语文教研组与甘肃省靖远县会宁一中、富坪学校建立“津甘两地三校协作共同体”,学校多次开展精品教研、听评课、交流研讨、学习共同体等“手拉手”精准教育帮扶活动,结对携手共建,用行动诠释教育温度,助力津甘携手教育之路走深走宽。
守正创新 笃行致远 打造精品教研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应始终坚持“教”与“研”相结合,注重课题引领,夯实校本教研。
汇文中学作为天津市第三批特色高中项目校,在学校自强教学模式引领下,2015年,初中语文教研组构建了“问题引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并在“汇文大讲堂”和区教研活动中展现这一模式。与此同时,在新课程实施中,各年级创建了不同特点的问题引领教学模式流程图,教师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个人教学模式的研究并撰写了相关论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等。组长夏玲玲老师带领部分骨干教师申报并完成了“十二五”区级课题《中学语文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思考》,通过不断的尝试、探索与反思,初步深化了“问题引领”教学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
2018年9月,语文教研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链”设计与实施策略的研究》在天津市基础教育“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中被立项为天津市教育科研重点课题,该课题在2020年已结题,其研究成果被认定为优秀。对于此项课题的研究,不仅组内多位骨干教师参与其中,还依托于校际交流与兄弟校老师共同合作,将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广实施。组内教师将研究成果在课堂进行展示,在区级校际间进行交流,所撰写的论文发表或获奖。此研究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梳理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问题链”阅读教学策略,如预设+追问+生成、“一线串珠式”、发散式、问题链下的“他问”和“自问”等,这些策略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自我的肯定和学习的收获。教师们也越来越体会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个性化的教学过程,但它并不是随意而自由的,而是可复制可借鉴的。
2020年,初中语文教研组项目研究开始以“主问题”驱动、用“问题链”贯穿来推进阅读教学为重点,研究团队包含和平区初中语文首席教师和“汇文中学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坊”全体成员。从诗歌、散文到议论文教学,从现代文到古文教学,从课内到课外阅读的拓展,从单篇文章到整本书阅读,教师们尝试从不同角度,运用“问题链”教学规范阅读教学,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个可参考、可借鉴的阅读教学模式。
自2015年开始,历经七年,语文教研组以一个研究主题为核心,以科研课题为依托,既立足于课堂实践,同时又能将课堂实践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让研究过程变成一种自觉而科学的探索过程。2021年12月,教研组通过超星网络直播平台,将研究成果在天津市基础教育创办的“精品教研”活动中进行展示。研究团队立足于课题研究、基于本校学情、聚焦真问题的教研思路,自本校、本区辐射至本市乃至甘肃省会宁一中,实现了跨区域的教学研究,共计6749人次参与。
追求教研精品化,在“研”中寻求“精”,捕捉细微之处的教育契机,推动学校学科建设,成为汇文中学初中语文教研组校本教研致力追求的方向。各备课组在组长的引领下,以深耕文本解读,优化教学设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倡议老师们抛开教学参考书,沉下心来研读文本,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情完善教学设计。《西游记》阅读推进研讨、《骆驼祥子》阅读推进研讨和《唐诗三首》教学研讨等,均进行了区级展示。这种以课题为引领,坚持“教”与“研”的发展思路,让组内教师能够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寻求自我专业的突破,在宽广的学术视野中拥有淬炼学生核心素养的人文精神。
脚踏实地 潜心育人 聚焦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聚焦核心素养,强调在真实情境下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汇文中学初中语文教研组一贯秉持的教学理念与此是相契合的。组内教师始终认为,学语文可以使学生得到语文能力、生活体验、文学熏陶、文化积淀等多维度的收获,使他们的生活更宽(拓展国际视野)、更厚(培养人文情怀)、更真(映照物我风采),使语文真正成为陪伴、激励、促进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为此,教师们扎扎实实,从课程、作业、课堂出发,力求培养学生形成“大语文观”。
课程,是教学之本。除认真用好国家课程之外,教师们还借助语文学科独有的人文特点和学校独特的地域环境,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为你打开一扇窗》《天津建筑与文化》……这些课程的开发,拓展了学生视野,增加了社会实践机会。教师依托社团活动平台,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培养其浓厚持久的读写兴趣,崇尚质疑探究的科学精神,掌握学习语文的正确方法,养成学思结合的良好习惯。其中《天津建筑与文化》获得天津市语文学科首届特色课程评选一等奖,被认定为天津市首批精品网络课程,被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特色课程”所收录。可以说,教研组通过开发校本课程,不仅弥补了课本知识的空白,还全面助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为进一步促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教研组对作业设计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首先,匠心设计高效作业。语文组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学以致用的学科作业观,积极响应“双减”政策的号召,在减少作业量的同时,注重作业的灵活性、精准化、个性化,切实做到减负增效。老师们将作业分成基础类、拓展类、实践类三大类别,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进行类别选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使每个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其中九年级备课组的作业设计《层层推进学写景》获得天津市第一届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设计优秀奖。其次,力求丰富作业形式。教师们主张作业既要为教学服务,也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以此理念为引领,不断进行作业形式创新。诗文诵读、亲子阅读、思维导图、日记随笔、书评影评、时事点评、手抄报等,异彩纷呈、别出心裁。与此同时,进行跨学科作业尝试,将古诗词与地理知识、艺术审美相关联,让学生将诗文诵读与艺术赏析、地理知识解析相结合,充分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注重多元作业评价。除了传统课堂评价以外,老师们还借助新媒体平台,以班刊、作文期刊、公众号、视频号、文学社及“汇文微课堂”作业展评平台为多元载体,进行优秀作业成果展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
语文是一个知识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学语文并非单纯学习字词句篇,还要引领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诗词歌赋、饮食服饰、建筑园林、伟人精神、凡人品质都成为语文课的一部分。课前演讲,从素材积累、组织成文到口头表达,学生能力得到全方位锻炼;经典诵读,让学生与经典作品有了更加近距离接触的机会,纪念建党100周年经典诵读活动中,同学们讴歌党的光辉历程,礼赞祖国的繁荣盛世;阅读分享,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好书分享给全班同学,带动大家一起读书,形成浓郁的书香氛围;综合性学习活动,分主题进行,锻炼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古诗苑漫步”让学生走进诗词王国,领略中华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的胸襟和情怀。“说不尽的桥”活动中,学生分组了解世界和国内的著名桥梁,并实地采风介绍天津的桥,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学习《沁园春·雪》之后,举办毛泽东诗词分享会,在《沁园春·长沙》里感受伟人的意气风发,在《七律·长征》中领略惊心动魄的伟大壮举。这样日积月累的训练与钻研,不仅学生收获良多,教师也从中受益,成长迅速。
培根铸魂 立足讲台 涵养仁爱之心
教研组深耕新课标理念,夯实课堂主阵地,根据各学段学生不同阶段学习特点,设定七年级以生动激趣的语文课堂为主,八年级以自主探究的语文课堂为主,九年级以高效提质的语文课堂为主,以导读课、专题课、汇报课三种课型为依托,让“双减”政策落地于语文课堂。语文组扎根教材,研究教材,吃透教材,但不囿于教材,打通教学与生活,立志于有涵养、有活力、有见地的全方位语文人才的培养。
组内老师重视学习任务群的安排与落实,在日常教学中优化任务式、项目式学习,综合运用各类教育资源,精准定位核心问题,将教课文变成做任务,让同学们乐于学、敏于学,让语文学习链接生活实际;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品位的提升,扎实推进《骆驼祥子》《西游记》《红星照耀中国》《水浒传》等名著整本书的阅读,让整本书阅读教学走向纵深、实现高效。学生在老师不断的引导帮助下,开始自主开设公众号、编辑发布班刊,《青春集》《汇文学海》《五仁阅读,汇文成诗》《专属的记忆》等期刊相继发布,那些稍显稚嫩却又洋溢着青春热情的文字彰显着属于他们独有的文学情怀。
语文教学中,最难提高的是写作水平。如何做到在“双减”背景下,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让学生乐于写作呢?那就是把写作练笔贯穿在读写结合中。比如学了《皇帝的新装》可以写《假如我是第一位大臣》,学了《天上的街市》仿写一首《星空》,学了《伊索寓言》自编一则动物寓言等等。这样,学生写的是乐趣,抒发的是真情。从典型的文学作品中学写法,从丰富的生活中选素材,从周围的人身上悟情感。从模仿,到试着表达心声;从口头表达,到写成文字。学生的眼里有了光,作文有了色彩。一篇篇构思独特又情真意切的小练笔在老师和同学的共赏中诞生了。这种互相欣赏的鞭策感,激励着同学们认真读书,幸福写作。在全国“‘共筑冬奥梦 一起向未来’青少年冬奥主题采风作品征集活动”中,同学们踊跃投稿,仅于丽霞老师一人教授的班级就有17位同学获国家级一、二等奖。
教研组教师以培根铸魂为使命,从课堂出发,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淀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润泽他们的语文素养,涵养他们的仁爱之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给北京大学学生回信时引用了欧阳修的一句话:“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大者,国家也,祖国也;小者,个人也。“大者”“小者”,亦即是“大我”与“小我”,“小我”要融入“大我”,每一个“小我”为“大我”强大而贡献一己之力,也许微薄,却绵亘不断,因此不可或缺。“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是身为一个“小我”之教师内心一份“大我”的情怀,更是“培根铸魂”为培养祖国未来而坚守的一份使命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