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既往,不可追复,时光飞逝如须臾。一批又一批科大学子完成学业,从渭水之滨奔赴祖国各地,在各自的领域闪闪发光。有的奋斗在事业单位基层一线;有的在技术科研岗位公关科研难题;有的站在神圣讲台上教书育人……在国家大力支持 “双创”教育的背景下,在学校“三三三制”人才培养输出结构下,“寻双创记忆,讲科大故事”实践团从双创育人的的理念出发,寻访那些在创新创业上深耕不辍的科大人。至此,本次寻访之路已走过三分之一,接下来请跟着实践团的足迹一起走进他们不平凡的人生。
追逐水源之梦,探寻西北之迹
张文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无机非金属专业毕业生,现任职于西安三星半导体有限公司。
实践团在与张文渊校友会谈时,他回想起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记忆是他带领社会实践团队走遍大半个西北地区,期间遇到了经费、生活条件和气候环境等种种困难,但由于童年的经历使他坚定了造福家乡、服务社会的决心。同时他也结识了许多优秀伙伴,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改变,这都成为了他人生经历中的宝贵财富。问及他对毕业去向的建议时,他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结合自己的兴趣、性格和追求来选择毕业去向,并且尽早对竞赛、实验、社会实践方面有所规划,积极向老师请教,或者参加科创等组织,合理安排时间,丰富大学生活。
谱写自律之曲,奏响成功之歌
李双阳,中共党员,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14级毕业生,天津大学化工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
与访谈伊始,李双阳校友满怀激动地提起自己跨专业考研的经历:“由于专业课不同,需要比别人花更多时间学习和备考,甚至比高考的时候更加自律,因为自律是一切成功的前提。”他指出在兼顾学业的同时也要提高身体素质,强健个人体魄。同时他强调大学生要有忧患意识,坚定自己的信仰,不断提高自己知识储备,以兴趣为出发点,制定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最后针对双创教育的建设,李双阳校友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表示要做好创新创业则需要把基础研究报告转化为实体成果,互联网+、创新创业等比赛是双创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在这些比赛中可以一步一步积累经验,开拓眼界,丰富阅历。
磨炼成长之心,树立鸿鹄之志
李文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6级博士研究生,西安理工大学教师。
在访谈之初,校友李文斌满含回忆地说起自己在校期间的经历:“进入大学之后,慢慢开始跟着老师做实验,为提升自己便自学了各项技能,并且利用假期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和竞赛培训。”当提及科技竞赛时,他语重心长的对我们说了一个词——“逆成长”。所谓“逆”就是逆境,他强调科技创新必须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敢想敢做,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享受痛并快乐的过程。同时他提到自己从无到有的科创经历也培养了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综合素养,锻炼了科创能力,这些都成为他向上的阶梯,造就了如今的自己。最后他结合自身经历提醒大家享受科研过程,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不应该被追求比赛成绩的思想所束缚,而是要勇于尝试,大胆创新。
鸿鹄之志寄于心,双创之意落于行。实践团将继续挖掘项目背后的汗水与付出,借助校友力量,跟踪调研科创项目落地生根的全过程,并将校友创新创业的故事引入思政课堂,深化高校校友双创导师机制可行性,探索双创育人新思路。
(责任编辑: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