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建市初期,教育基础薄弱,教育资源稀缺,只有仁和、米易和盐边管辖范围内有少量学校,市区参建单位只有十九冶从湖北迁来的一所小学。
当时市政府无力解决众多参建单位职工子女入学的迫切需求,矛盾十分突出。
于是,市政府采取“两条腿走路“发展教育事业的方针,即在地方政府努力兴办学校的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积极性,原则上凡员工过千人的企业要开办子弟学校。
于是上个世纪70年代,攀枝花参建单位开始兴办学校,攀枝花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也因此在攀枝花形成了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办学格局,这个格局一直保持了许多年后才被渐渐改变。
那时在攀枝花的大企业,如十九冶、攀钢、攀矿、矿务局等自不必说,纷纷开始企业办学,其他许多自成系统的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也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投入教育之中,如电力、铁路、林业、交通、建工等系统,还有木材水运局,甚至地质勘探队,这些一般在相对偏远地区作业的单位都办起了自己的学校。
当时各大企业投入教育较早的学校,有以下这些:
1965年,宝鼎煤炭建设指挥部与“五·七”公社太平乡场联办太平学校(就是后来的矿务局三中小)。
1966年,渡口市煤炭指挥部开办了“建材厂大江小学”。
1966年,501电厂创办了第一所厂矿企业子弟小学,即后来的攀枝花电厂小学。
1966年,四零公司的剥离公司接管了当时攀密地区的一所百余名学生的农村小学,改名为攀枝花小学,后改为攀枝花学校,再后来兰尖铁矿接管后改为兰尖铁矿小学。
1965年,十九冶建立四公司子弟校。
1966年,十九冶建立了“渡口市烂泥田小学(红卫一小)”,也就是后来的十九冶建材小学。
1970年,攀钢出铁后,职工家属大量迁至,为解决子女上学问题,接管了十九冶四公司子弟校,委托密地机修厂管理,改名“密地小学”,后改为“机修厂子弟学校”,是攀钢最早的学校。这一年,还接管十九冶五公司荷花池学校,改名“烧结厂子弟校”
1970年,攀钢还自己还开办了“炼铁厂子弟校”、“石灰石矿子弟校”、“修建部学校”、“电修学校”等等这些早期的学校。
企业最初开办的学校,学校名称也很直接,是什么单位办的或为什么单位办的就叫什么单位学校,综合各个单位的就以地名起名,所以那时学校名称的辨识度还是很高的(如今在攀枝花听到各个以数字为代表的学校名,我辈之人感觉很头大。除了那几个名气较大或名字有显著特点的学校,如三中、七中,大河、米易中学等等,还有就是和自己居住地或家人朋友有关系的学校,其他的大多都不太清楚在什么地方,更不用说这些学校在攀枝花的发展历史了)。
如攀枝花矿业公司特种分公司附属小学、攀枝花矿业公司井巷公司子弟校、选矿厂子弟校、攀矿马家湾学校
十九冶筑炉小学、十九冶工安小学、十九冶电装子弟校、十九冶特种小学
渡口市煤炭指挥部机关学校、渡口市煤炭指挥部沿江学校、渡口市煤炭指挥部大宝鼎煤矿子弟学校、渡口市煤炭指挥部花山矿学校、渡口市煤炭指挥部洗煤厂小学、渡口市煤炭指挥部龙洞矿学校、川煤二处学校
攀钢铸造厂子弟校、攀钢公司机关子弟校、攀钢建安公司子弟校、攀钢汽车队子弟校、攀钢动力厂子弟校、攀钢跃进水库疗养院子弟校、攀钢粘土矿子弟校、攀钢技校附小、攀钢轨梁学校、攀钢南山学校、攀钢枣子坪学校、金江机修子弟校
还有503电厂子弟校、橡胶总厂席棚小学、金江铁路子弟校、渡口市拉姑林业局汽车拖拉机中修厂子弟校、雅砻江木材水运局渡口贮木场职工子弟校、林业子弟校、106地质队子弟校。
当然也有一些,如渡口市四附三信箱子弟校、渡口19信箱(云南农垦局)子弟校,当时属于少数不太容易辨识的学校。
在此罗列如此多的学校名,也是为了纪念那些早已“消失”或改名换姓的许多参与攀枝花建设的单位。
许多企业不仅兴办基础教育学校,还办起了技校、中专、成人教育学校。
当初的四川冶金工业学校、攀钢技校、攀矿中专等,如今的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还有十九冶技校、十九冶建筑工程学校,如今的攀枝花技师学院,还有矿务局技工学校,如今的攀枝花电子科技学校,都是那个时期开始创办的。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为给企业减负,去掉企业办社会职能,企业开始将各个基础教育学校移交地方政府。
2001年,攀枝花完成市属企业办中小学的分离工作,学生全部到地方学校读书。
2005年,完成中央和省属企业中小学的分离工作。接收攀钢集团公司、十九冶金建设公司、攀煤集团公司、四川华电攀枝花发电公司普通中小学校50所。
至此,全市中小学校全部交由市县(区)两级政府统管。
虽然企业不再管理中小学校了,但攀枝花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企业办学却永远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也令那些如今还奋斗在攀枝花或离开了攀枝花拼搏于他乡的游子,那些从各个企业学校毕业的学子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