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老师,弟子有个问题不解。”
孔子:“哦?请说吧”
子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凭什么给他定为文的谥号?”
或人:“谁是孔文子?”
颜回:“孔文子是卫国的一个大夫,姓孔名圉文,是他的谥号。”
或人:“什么是谥号?”
颜回:“这是一种封号,在古代,要是一个人被封为文的谥号,那是很高的荣誉。”
子贡:“照我看,只有像周文王那样的圣人才可以获此谥号。”
颜回:“是啊,孔文子为什么也能得到这样的谥号呢?”
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老师是说他是因为聪明多才,又爱好学问,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所以才会获此谥号。”
孔子:“对。”
颜回:“照老师这么说,勤勉好学,像一个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去请教,不以为耻,这就是文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很崇高的美德。”
孔子:“嗯。”
子贡:“老师为入仕,为修身,为谋生,为发财,为功名,为富贵,学习的目的不一而足。那么,在老师看来,真正难得的是哪一种呢?”
孔子:“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颜回:“老师的意思是说,学习三年还没有做官获取俸禄的打算,这很难得。”
子张:“老师唯独把不想做官作为难得的内容提出来,可见当官对大多数学者的诱惑最大,或者说是愿望最强。相比之下,为修身而学,为求知而学 人数至少,也就实属难得了。”
子夏:“老师固然提倡为修身而学,为求知而学,但并不截然反对入仕,比如子开,老师就曾经劝他入仕做官,再比如子张你,曾经向老师请教干禄的事,也关心像令尹子文,陈文子这样的历史人物的为官态度,老师都给予讲授。”
子贡:“就以老师自己为例吧,曾有人这样问过老师,您为什么不从政呢?老师引用《尚书》里的话说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认为一个人能以自律,譬如只要把孝道推而广之,就是为政了。”
子张:“当然确实也有一时不愿入仕的。比如子谦拒绝做费宰,再劝就要躲到汶水之北,但前提也是看不上季氏,不愿食污君俸禄,有合适的机会还是要出去的。”
子贡:“当然有没有入仕之才和愿不愿意入仕还得两说,有才干的不愿意,愿意的又缺才,总之因人而异啊。”
子张:“老师说三年内不想,又没说三年后不该想,跟老师起码学习三年以后再考虑不迟。有些人啊,不安心学习,开始学的时候动机就很不纯,也不管学到为政之才没有,就急着想入仕,这种人出去也不会把事情做好,只会给老师丢人。现在我们还是先安心学习为好。”
子夏开玩笑对子张说:“弟子中数你问政最多,也最勤,怎么样?打算什么时候回陈国呀?”
子张:“那是以后的事情,你们都比我大,不是也没入仕吗?不患无位,患 所以立。(谦虚认真的学习态度)先学习,到时候再说。”
子夏:“哦?到什么时候?三年以后啊。”
子张:“去,少拿我开心。”
子贡:“哎,子柳,你在我们当中岁数最小,跟老师学习的时间也不长,那我就想问你啊,以你的体会来讲,你跟老师学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呀?”
子柳:“你是让我说真话呀,还是假话?”
子贡:“这话问的,老师曾经说过,巧言令色鲜于仁,老师什么时候让说过假话呀?子柳你就大胆说嘛”
子柳:“也没什么可说的,就一句话,东西太多学不过来。”
子贡:“嘿嘿,你这有点像子有说过的话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就是说,不是不爱好老师的学问,只是感到力不从心而已。”
子柳:“也不全是,我有时想到子路,他为什么会说有闻 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学习知识本身就已经不易,又要从实践中掌握,没等到掌握,新的知识就又来了,难怪子路感觉恐慌。我现在也有同样的感觉。”
子贡:“没错,这个是真好学者的共同感受,不好学就没有这种感受。”
子夏:“是啊,我们一方面要像老师那样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另外一方面又真是感觉知识的层出不穷,源源不断地向我们涌来,压得我有点透不过气来。看来我们的每一天注定要在快乐和惶恐不安中度过呀。”
颜回:“所以老师说过,他有四忧,学之不讲之忧,担心不能讲求学问排在第二。”
孔子:“是啊,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做学问就像追逐什么似的,追上了又唯恐失掉。”
子夏:“怎么老师也有这种感觉?”
子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只有这种心情的人才能体验得到,老师早已用行动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子贡:“我理解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句话,除了要有争分夺秒抢时间学习的紧迫感之外,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学习务求深钻彻底,扎实巩固。如果一知半解的话,那么肯定丢的要比学的多。”
子夏:“嗯,我理解的是既要有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学习态度,还要讲究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一些学习方法。”
颜回:“嗯,要想学到的知识变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我以为还得效仿子路,未之能行,在为人做事中应用,方能奏效啊。”
子贡:“子柳说得很对啊,古代贤人的知识肯定没有现在多,但是却能做出大事,关键在于他们能把仅有的知识运用到做事当中去,并且在做事当中又学到新的知识,如此往复,所以知识越积越多,事也就越做越大。”
子柳:“唉呀,原来你在这儿啊,害得我找了你半天”
子夏:“找我有事啊?”
子柳:“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你。”
子夏:“好啊,说吧,什么问题?”
子柳:“老师讲的知识学问那么繁复广博,我们怎么才能学会呢?”
子夏:“只要好学就可以学会”
子柳:“你这不叫回答问题,当然好学才能学会,可是怎样才算是好学呢?”
子夏:“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柳:“你的意思是说,每天学到一些原来所不知道的东西,每个月都能不忘掉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子夏:“呵呵,就是这个意思。来,坐下说。”
子柳:“老师说过,温故而知新,我理解,日知其所亡是知新,月无忘其所能是温故。前者是知,也就是认知获得,后者是识,也就是记忆和消化,这两者统一结合,才能真正学习并掌握知识,这样才能说是好学。”
子夏:“是啊,不过老师的话还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应该每天都反省自己所欠缺的,因为人都有所欠缺,不要因为自己有一点点知识就满足了,还要再去补充和学习,补充自己每天所没有的学问,这样一个月接着一个月,持之以恒,不忘记自己所学的,这才真可谓好学呀。”
子柳:“呵呵,你说得很好。君子治学当日进而无疆。这里说的不光是知识学问,还包括礼教道德,修身养性,日知其所亡,这是老师知识学问之教。月无忘其所能,这是老师道德礼乐之教。所以日之所亡 则学进,月无忘所能则德立。这里所说的好学,主要强调知和德并重。”
子夏:“可以呀,你比我还明白呢,那你还来问我。”
子柳:“但是你总结得好啊,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
子夏:“共勉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