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业摄影师们,都是如何看待「构图」的?
本文授权转载自:
-
致力于以摄影为媒介,拉近大众与艺术的距离
上期《当「三分法」们被嫌弃后,我们应该用什么指导「构图」?》中,我们提到了「构图」被滥用和被抛弃的两种极端,也提出了可以指导我们阅读画面,分析照片视觉效果的工具——「视觉原理」。基于包豪斯三大构成的原理,带有一定的科学理性色彩,而在职业摄影师的创作中,他们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构图看法和实践。
我们不妨听听他们的看法,后附总结。
-
01.
苏里
苏里
曾经就职于新京报, 法制晚报,财新传媒,后在《GQ》杂志做视觉总监,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后又服务过Jeep、Nike、Leica、Huawei、BMW 等知名品牌。
Q1-
在拍摄一张照片的时候,您的「构图」是源自感性认识,还是长期的理性积累?
苏里-
我得先得说一下什么是「构图」。好多人认为构图的重点是点、线、面,然后关注「构」在哪儿,我觉得这是一种构图的基础。其实到最后真正的「构图」,并不会在脑子里有这些东西,而是灵活地看待元素的呈现,这是之前我讲课也说过的。你留一点儿,留多少,留与不留,上一点儿,下一点儿,左一点儿,右一点儿,都是「构图」。 你的信息点出现了多少?出现了什么信息点和元素?这个东西可能就影响了你整张片儿要表达的氛围,甚至是一个180度的转变。比如说一张照片,出现一只手、少一个脸、或画面中的人物是完整出现的,这张照片的气息都可能发生变化。
所以,在最开始摄影的时候,可能我们会去注意「构图」的概念。后来慢慢儿地,很多熟手就没有这个概念了,因为都是下意识的,都是很快地做出一个判断。但是,如果再往后,你拍得比较准确性一点,你特别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和要什么画面的时候,你看似没有「构图」,其实「构图」已经融在整个片子的氛围里了,已经被ta的脑子捋过好几遍了。
所以,我现在反而拍得很多,哪怕一张静物,横着拍,竖着拍,左一点儿拍,右一点儿拍,这样曝光,拍那样曝光,总之我会拍很多张。很多人问我:一个静物,它也不动,你拍那么多张干嘛?这裁也能裁出来啊。但我还是觉得, 拍那么多不同角度的片来比较,这也算是一种「构图」。
©️苏里
Q2-
您觉得从开始摄影到现在,自己是靠什么积累的「构图」经验?
苏里-
我觉得还是 得多拍。
如果不多拍,就什么都谈不上,而且不多拍,你永远不可能进步。 看片儿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实操也非常,非常,非常重要。除非你只是想做一个理论家或评论家。所以,这具体到技能上,就是 「构图」这种东西了,那更不像意识上的东西,它是来自于完全的更多的实操和观察,还有就是自己身体的敏感度。
比如你能感受到,右半边儿有一根羽毛,那你拍摄的时候,用与不用这个羽毛,就完全在于你心里的感知了。首先你得看得见这个玩意儿,第二这个玩意儿用在你图里面到底能够干啥?这两点你要搞不清楚,那我觉得就是白搭。
所以 它是靠总结的,是靠大量的积累和经验,然后多看图,能够敏感感知。这些东西都是综合而来的,所以我还是相信——得多拍。
©️苏里
Q3-
看到一张自己喜欢的照片,您会如何「分析」它的构图?
苏里-
关于这个,从我走到今天的经验来说,我喜欢好几种摄影,每种摄影都不一样。
扫街,那固然是最需要「构图」的。就是多一点儿,少一点儿,卡得紧一点儿,松一点儿,这张片儿可能就是真的从差片儿就到好片儿了。可能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还有「新地形」,这也是需要一定「构图」的。你完全平着拍,还是侧着点儿拍,带角度拍。少「构」点儿这个,多「构」点儿那个,它完全是不一样的。肖尔大家已经谈了很多了,他在这里头也在说「结构」(structure),他没说「构图」(composition)。我认为它可以说成是「构成」(formation)。
©️苏里
还有一类片儿,就像现在的很多「新纪实」摄影,比如说埃里克·索斯,或者Gregory Harpern的《ZZYZX》,这些摄影师,其实他们的这些片儿里头没有太多(传统意义上的)「构图」。它们的「构图」,其实完全是那种意识上的,这个元素到底是不是它整个项目需要的,这也是一种意义上的「构图」。就像我回答第一个问题一样,它只是变成了元素的需要与不需要,而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左一点儿」「右一点儿」「前一点儿」「后一点儿」,开不开光圈儿什么,这种跟这没有什么太大关系了。重要的是,我特别知道要什么——就是这个!这一组片子,可能都是逗号儿,在我们这我还在写带句号的句子,人家逗号儿组完了以后,你发现,整本儿(整个项目)特别舒服。
所以,几种不同类型的摄影我会不同地去看。当然,摄影最后实实在在都落在了你按快门那一瞬间。很多东西也就是意识的一个积累。所以,你其实多多少少还是能看出这种「构成」。
我其实觉得「构成」这个词说得特别好,你别老说它是「构图」。其实「构成」「结构」这些东西还是很重要的,「构图」永远是排在最早、最先、最快就应该渡过的一个东西。如果一辈子还在欣赏自己的「构图」的话,那一定是一个折不折不扣的「糖水」摄影师,不论你是拍风光,还是拍街头,还是拍人文,都是一样的。
©️苏里
-
02.
陈川端
陈川端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学硕士。现作为独立摄影师兼教育工作者生活并工作在中国,与一只名为Corleone的无毛猫生活在一起。自出版摄影书《Restrained Orders》,并入选「TOP20.2019中国当代摄影新锐」。曾举办个展《旷野呼告 Confessing In The Wild (2020)》Tokugallery;《Restorative Topophilia(2021)》自然生长(重庆)艺术中心。
Q1-
在拍摄一张照片的时候,您的「构图」是源自感性认识,还是长期的理性积累?
陈川端-
我自己很难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积累」的具体含义或者说表现在行为上是怎样的差异,所以只能分享我个人的拍摄过程:即完全出于自己的肌肉记忆,或者说经过长年的拍摄或者说训练,已经能做到在短时间内用除开美学的需求(就是不太需要通过构图去让照片变得好看)去解构拍下的每一张照片,并自然而然地扩展成一系列的照片序列,或者说能够把它们统一起来的项目,每一张单独的照片都贡献于更大的整体,那么每一张图像所谓的「构图」就自然而然会被我的感性和理性忽视掉,大概是这样的感觉。
©️陈川端
Q2-
您觉得从开始摄影到现在,自己是靠什么「积累」的构图经验?
陈川端-
可能在 最开始拿起相机的时候,会试着把照片拍「正」,就是画面中可能会有一些线条我会希望是水平或垂直的,以及喜欢把照片拍得「简单」,即 画面中的元素尽可能精简,这些应该是主观意识中考虑了「构图」所做出的努力。
©️陈川端
那经过作为摄影爱好者时期的大量拍摄和练习(这一过程可能持续了好几年),就积累了所谓的「构图经验」吧!
©️陈川端
Q3-
看到一张自己喜欢的照片,您会如何「分析」它的构图?
陈川端-
我不分析。
如果看到一张喜欢的照片,我几乎不会做「分析」的工作,可能就是让感官受到刺激,感叹下「拍得真好」, 如果真的特别特别喜欢,我会做的工作可能是检索创作者名字,看看ta的其他作品或者文本材料,或者是这张喜欢的照片背后又有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Udo Kier in Swan Song, a Magnolia Pictures release (photo by Chris Stephens, photo courtesy Magnolia Pictures)
Bea Di Giacomo, Untitled (Blue Eye), Milan
Sweden, Timrå, Lögdesjön. Summer afternoon. Pine trees above a small lake. | Felix Odell
Gus Powell, "My house. My rules.”, From the series The Lonely ones (2015).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Lee Marks Gallery
Gabazzini Zuo. Enugu, Nigeria, 2008
Clifford Prince King, Portrait of Pippa Garner, 2020. Courtesy of the artist.
From the series We Are The Same by Campbell Addy. On display at Get Up Stand Up Now at Somerset House © Campbell Addy
Edgware Road. © Lauren Maccabee.
Watford. © Jocelyn Allen.
左右滑动查看照片
-
03.
王一山
王一山(天行)
青年艺术家、摄影师、艺术教育者、行空间主理人,美国加州艺术学院(CCA)视觉艺术系研究生。参展经历:2019年,入围洛杉矶国际短片电影节;2018年,平遥国际摄影节的参展艺术家;2018年,菁英国际青年艺术家支持计划年度获奖艺术家;2017年,集美·阿尔勒摄影季参展艺术家。
Q1-
在拍摄一张照片的时候,您的「构图」是源自感性认识,还是长期的理性积累?
王一山-
我觉得两方面都有吧。首先感性或者直觉会告诉这个画面应该是怎么样的,如果有时间用理性判断一下,那我会再多拍几张。如果没有时间思考构图,就没有办法用理性思考了。
我现在通常拍摄的都是建筑和空间,拍静止的物体时允许我花时间去思考怎么构图。如果实在没有时间用理性思考,靠感性又拍糟了的照片,我通常不会马上把它删掉。我会回工作室后用后期软件进行对构图的调整,说不定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王一山
Q2-
您觉得从开始摄影到现在,自己是靠什么积累的「构图」经验?
王一山-
我是学绘画出生的,我小时候学过素描、三大构成 (平面、色彩、立体)、透视和黄金分割等等绘画知识。虽然我现在基本上都不画画了,但是在潜意识当中 这些绘画理论对我的摄影构图还是很有用。建议大家在拍照之余多看看绘画作品,不管是现代的还是古典的都很有用哦。
《异乡俳句》©️王一山
Q3-
看到一张自己喜欢的照片,您会如何「分析」它的构图?
王一山-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审美吧,可能每个人对构图的分析都不一样。但是从传统的「构图分析」来说,就是那么几种: 画面对不对称、主体够不够突出、人物和景物关系是否和谐等等……
但是随着当代摄影的不断发展, 很多传统的构图感也被打破了, 有些画面完全没「构图感」,反而给大家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杜塞尔多夫学院派、新地形和新彩色的那些摄影师的作品,,我会去更多的去分析它们画面的平衡感、畸变和透视效果等。
-
04.
敖然
敖然
商业摄影师
Q1-
在拍摄一张照片的时候,您的「构图」是源自感性认识,还是长期的理性积累?
敖然-
拍摄过程是源自感性认识,但虽然说是感性认识,其实很多时候还是靠长期的理性积累,心里大概是知道框架 ,而且很多时候后期都会有二次构图,应该算是两种都会有。
©️敖然
Q2-
您觉得从开始摄影到现在,自己是靠什么积累的「构图」经验?
敖然-
主要还是靠大量阅读图片,以及电影绘画等视觉参考累积经验。
©️敖然
Q3-看到一张自己喜欢的照片,您会如何「分析」它的构图?
敖然:首先是看构图是属于冲击性还是稳定性的,其次是看内容,再结合它的构图来分析为什么要这样构图。
©️敖然
-
回答的总结
熟练的下意识
很显然「构图」从来没有被摒弃,它们只是在最后成为了一定程度的下意识的动作。他们几乎都提到了「整体感觉」很重要,但都说了这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构图技能积累与分析
如何「积累」成为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我们得到的共同答案依然是常见的——多看、多拍。
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隐约瞥见几种不同的路径:苏里老师多次提到了在多拍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身体和眼睛的敏感度,对于画面中元素的取舍拿捏,通过多看多拍多比较,形成自己的感知;陈川端老师提到了从「拍正」的最开始阶段,到最后「构图」被感性和理性地「忽略」这一路径;王天行老师提到了绘画训练和三大构成对于他摄影构图的前置影响,并提到自己重点关注的建筑与空间摄影,所以会去分析画面的平衡感、畸变和透视效果等因素;敖然老师的二分法也比较实用,她先看构图是「冲击」还是「稳定」,分析后看它们与内容的关系。
对「构图」慎重定义与讨论边界
对「构图」定义也很被各位老师很看重的。如果讨论的「构图」所指的是狭义的「构图法则」、或是关注点线面、关注拍正拍全套用法则等层面的,都是被建议要快速渡过的阶段(苏、陈);如果是讨论的「构图」泛指对画面的控制,那么它不会是一个要被回避的东西,会在平衡、畸变、透视、稳定、冲击感这样一些维度去分析(王、敖)。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控制画面」是一定存在的,只是每个人讨论「构图」的定义有很大不同。
另外,苏、陈两位老师的讨论中,「构图」和项目整体及图片编辑联系在一起被提及。他们更强调视野从单张走向整体的整体观念,以及可能将脑海中对于画面的构思和整体性的把握,也纳入「构图」的新定义。这也是我们看待构图的一个维度。
我们的看法
其实,无论是在银杏叶下拍妹子的人像摄影师,还是在展览开幕式上侃侃而谈的艺术家,只要你在用摄影这个媒介进行创作,可能就无法摆脱「控制画面」这个过程——
无论是缓慢、精心的考量,
还是凭丰富经验的直觉一瞬,
或是在后期与编辑过程中的选择与取舍。
只是——
它们在熟手眼中,已经成了下意识动作。如果「构图」所指的是狭义的死板法则,那么它必然是会被摒弃的。「构」似乎指向了一种笨拙、初级的一个动作,这也是很多专业人士尽量避免谈及的原因。所以大家更愿意在「构成」「结构」「画面」「均衡」「失衡」等语言体系下,逐渐还原一个更好能概括创作动作的语词。只可惜它们有太多路径和方式,复杂多元,也就无法形成「构图法则」那般的传播力。
但,它们实实在在融在了每一次快门,和按快门前后的脑海中了。
本文为原画册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